[实用新型]雾化装置及电子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19306.7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3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余俊耀;梁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俊耀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 装置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烟普遍采用,将主体与加热组件分离的或将吸嘴拔掉后 向锅内注油的方式,采用这两种方式注油。这两种注油方式:一方面操作过程 繁琐,且有将烟油吸入嘴里的隐患;另一方面加油量无法控制,加液多了,则 使发热圈温度无法升高,使烟油无法充分加热雾化,加液少了,则易使烟油烧 焦,影响口感。另外,传统的技术中的电子烟普遍没有装或使用简单的开环电 路控制发热温度,没有反馈回路,控制精度较低,输出一旦偏离设定值无法自 行矫正,且在温度高温状态下,及易出现烟油烧焦,或加热元件烧坏的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电子烟,解决传统的电子烟干烧、烟 量小、添加油不方便的的问题,同时可精准控制电子烟的加热温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雾化装置,包括:设有雾化腔的主体装置,所述主体装置包括内螺纹 圈及远离所述内螺纹圈设置的油瓶固定件,所述油瓶固定件设有容纳腔,所述 雾化腔设置于所述油瓶固定件与所述内螺纹圈之间;储油装置,所述储油装置 包括储油瓶及分别与所述雾化腔、所述储油瓶连通的吸油装置,所述吸油装置 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油瓶固定件连接,所述储油瓶与所述吸油装置 活动连接;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内螺纹圈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锅,所述加热锅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装置还设有与所述容纳腔及所述雾化腔分 别连通的供油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元 件温度的感应装置、与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的提醒装置;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 雾化腔相对,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一端;所述感应装置与所述加热锅相对,紧 贴设置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供电接头、设置于所述第 一供电接头内的第二供电接头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供电接头内的第三供电接头, 所述加热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供电接头及所述第二供电接头电连接,所述感应 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供电接头及所述第三供电接头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电接头与所述第二供电接头之间、所述 第二供电接头与所述第三供电接头之间均设有绝缘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 与所述内螺纹圈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进气通道及与所述进气通道连 通的进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的 调气圈,所述调气圈设有与所述进气口相配合的进气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装置还包括观察窗及与所述观察窗连接的 第二连接件,所述雾化腔设置于所述观察窗内,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油瓶固 定件连接,所述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还设有与 所述雾化腔连通的出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 接,并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
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的雾化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 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上述雾化装置使用时,按压储油瓶,通过吸油装置将烟油吸进雾化腔, 滴入或喷洒到加热锅表面,通电加热即可产生烟雾,可根据需要增加烟油注入 量及加热温度。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装置结构可靠,解决传统的电子烟干烧、烟 量小、添加油不方便的的问题,同时可精准控制电子烟的加热温度及注入烟油 的量。
2、储油装置安装有储油瓶,通过吸油装置可使烟油喷出后能初步雾化,均 匀的洒在锅上,使初步雾化后的烟油更好的加热气化,产生更小更均匀的烟雾, 提高电子烟的气化效率及口感,同时免去了传统电子烟,需拆解后才能添加烟 油的烦恼。
3、通过设置感应装置,精确控制加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即可充分加热烟油, 又能防止烟油烧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俊耀,未经余俊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193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滚动轴承疲劳寿命强化试验机
- 下一篇:不等齿高效铝用立铣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