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和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19068.X | 申请日: | 2015-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5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梅行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10/76 | 分类号: | B60J10/7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磊;肖日松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窗框 密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窗框密封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耐车窗冲击的窗框顶槽密封条和设有该顶槽密封条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玻璃升到顶时,有一定的力冲击窗框顶槽,该力一般设计成用来克服窗框密封条的摩擦阻力并且用于顶紧窗框顶槽的密封条起到密封作用,其大小通常在20kg左右,一般情况下,如果窗框刚度不够大,窗框顶梁的中部在长期受到该冲撞力之后会有明显形变;如果密封条比较单薄,冲击还会造成“噔”的异响。
传统的设计玻璃的上切边和窗框顶梁的底部是平行的,因此其和窗框顶槽密封条底部也是平行的,所以窗框顶梁受到的玻璃冲击力理论上是均布的。当窗框顶梁前后开度或跨度比较大时,窗框顶梁的中部由于没有支撑,故其刚度会比A柱、B柱附近区域差,且难以加固。长期受到冲击力后窗框顶梁中部将产生较大的自然形变,造成门框和车身的间隙不均匀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降低汽车玻璃升到顶时对窗框顶梁中部的冲击,从而减少窗框顶梁中部的变形,避免造成门框和车身的间隙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降低汽车玻璃升到顶时与窗框顶梁中部刚性接触所产生的异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较少的增加成本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汽车玻璃升到顶时可以在刚度比较好的A柱、B柱区域吸收较多冲击,减少顶梁中部区域的形变,也减少造成冲击异响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结合说明书理解本实用新型时变得显而易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其中,在所述顶槽密封条的两端部处的截面纵向厚度大于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的截面纵向厚度。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的两端部的长度各自占所述顶槽密封条的总长度的1/8至3/8之间。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的两端部具有从与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衔接处到顶槽密封条两端末梢处渐厚的截面纵向厚度。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的截面纵向厚度沿其长度保持一致,且等于所述顶槽密封条的两端部与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衔接处的截面纵向厚度。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两端末梢处的截面纵向厚度是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的截面纵向厚度的三倍。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截面纵向厚度为小于1毫米,所述顶槽密封条两端末梢处的截面纵向厚度为3毫米以上。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在纵向方向上具有至少两层,所述顶槽密封条在两端末梢处各层的截面纵向厚度大于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相应各层的截面纵向厚度。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中部处各层的截面纵向厚度为1毫米,而所述顶槽密封条两端末梢处相应各层的截面纵向厚度均大于3毫米。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窗框顶槽密封条中,所述顶槽密封条的纵向方向上的各层之间具有空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顶槽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采用渐变的截面纵向厚度的密封条来使车窗在上行过程中与车窗顶梁的结构性较好,刚度较大的部分先接触,释放部分动能,从而减少车窗顶梁中部区域所受的冲击,减少其变形并减少冲击噪音。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来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常规汽车前车门以及车窗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前窗密封条总成;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窗顶槽密封条的侧面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截面的截面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3中B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190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多电机混联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开启的工程机械操纵室顶窗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