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固定海底环境氧化铟锡(ITO)双电极体系的工作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00755.7 | 申请日: | 2015-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9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马伯江;薛玉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416 | 分类号: | G01N27/416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万桂斌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固定 海底 环境 氧化 ito 电极 体系 工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有效固定和快捷制作一种用于海洋环境玻璃等光学窗口ITO双电极工作体系的实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传统电化学实验体系中的双电极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工作电极按实验所需进行选择,对电极一般选用惰性金属Pt-Nb丝或Pt-Ir丝,为保证所获得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两者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小,且保持双电极体系尽可能固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置于海水环境中进行电解工作的双电极体系而言,因海水潮汐涨落现象的存在,传统双电极体系(工作电极和Pt-Nb丝电极)受海水潮流涌动等复杂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电极会发生不定向的移动,即便操作人员进行不断调整操作,两者之间的距离亦无法得到控制和保持,如此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更会影响最终检监测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海底环境中光学导电玻璃ITO电极工作体系受海水潮流影响发生移动的问题,克服传统双电极体系不易操作、不可控的缺点,提供一种有效固定,快捷制作,易于拆装,保护效果好,节能环保的用于海底环境ITO双电极工作体系的实用装置,保持双电极体系稳定顺利地进行工作,为海洋环境中玻璃等光学窗口检监测数据的较准确获得提供保障与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固定海底环境ITO双电极体系的工作装置由导电玻璃ITO、细软导线、塑料螺旋圈、铂铱丝和胶黏剂组成。
所述铂铱丝缠绕于塑料螺旋圈之上;所述胶黏剂用于固定细软导线且密封方形导电玻璃ITO四周的空余部位;所述细软导线和导电玻璃ITO之间应首先用导电胶进行粘结,确保与导电玻璃ITO导电;所述塑料螺旋圈的外直径小于或相切于正方形ITO导电玻璃的边长,且铂铱丝最初和脱离塑料螺旋圈的部位均用胶黏剂进行固定;所述正方形ITO导电玻璃的边长为55~65mm,塑料螺旋圈的外直径为35~50mm,塑料螺旋圈的内直径为23~48mm,所述细软导线直径为2~3mm。塑料螺旋圈和导电玻璃ITO之间的接触部位由胶黏剂进行固定,且对塑料螺旋外圈之外的方形ITO剩余区域用胶黏剂进行密封。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固定海底环境ITO双电极体系的工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塑料螺旋圈;2-铂铱丝;3-细软导线;4-胶黏剂;5-导电玻璃ITO。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ITO导电玻璃5为正方形方块,且导电层面朝上放置,一定长度的细软导线3和ITO导电玻璃5先由导电胶进行连接,然后由胶黏剂4进行包覆密封固定处理,剩余长度的细软导线3视工作要求而定引出接连外电源。一定长度的铂铱丝2缠绕数圈于塑料螺旋圈1的外围,最初和脱离塑料螺旋圈的部位均由胶黏剂4进行固定,视工作环境而定,剩余长度的铂铱丝2引出接连外电源,塑料螺旋圈1外直径小于或相切于正方形ITO导电玻璃的边长,塑料螺旋圈和导电玻璃ITO之间接触部位由胶黏剂4进行固定且密封周围空白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07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