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速悬浮层澄清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96691.8 | 申请日: | 2015-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9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何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红辉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郭亚芳 |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悬浮 澄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悬浮层澄清池。
背景技术
澄清池主要用于饮用水、市政污水、工业清水和工业污水处理等,去除水中悬浮物,实现泥沙水的分离使水尽快澄清,澄清池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处理吨水占地面积并影响投资成本。
澄清池单位面积每小时处理水的体积,为澄清池的上升流速。按上升流速澄清池分为:低速池(如平流池、辐流池等),中速池(如脉冲池、机械加速澄清池等)和高速池(如高效澄清池、加载磁分离澄清池等),澄清池的占地面积和上升流速成反比,低速池和中速池占地面积大,上升流速低。
高速池按结构分为混凝池(混凝剂的投加、混凝)、反应池(絮凝剂及沉淀助剂的投加、絮凝)和沉淀池。现有技术中达到相同效率的各类高速池混凝池、反应池面积、体积相近,但沉淀池面积较大,约占整体面积的一半以上;且为了获得较高的污泥沉淀速度,需要进行定量污泥回流,并在沉淀池配备刮泥机、出水集水槽、斜管、污泥循环管路和污泥循环泵及辅助仪表等设备,机械设备和较大的占地面积,都加大了投资成本,不添加辅助设备又无法实现较高的澄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澄清池,不仅能充分发挥混凝及絮凝效果,而且节省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速澄清池,包括混凝池、一体化的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混凝池与所述反应池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反应池内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内设有絮凝搅拌器,所述反应池底部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沉淀池为由上到下渐缩式结构,待处理原水与混凝剂经过混凝池混凝后进入反应池,与絮凝剂在反应池中絮凝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池中的污泥在上升和下沉两种平衡力的作用下形成悬浮泥层,待处理原水中的絮体在所述悬浮泥层的网捕作用下,得到澄清。
混凝池、反应池和沉淀池通过隔墙隔开,沉淀池中的污泥在上升和下沉两种力的平衡作用下形成悬浮泥层,原水在絮凝池中形成的絮体经所述悬浮泥层的网捕作用而与清水分离,使出水澄清达标。下沉的力由沉淀助剂和重力提供,上升的力由机械搅拌产生的力和进水时产生向上的水力提供。
悬浮污泥层的作用:1、对水中小絮体的网捕从而实现优化出水的目的;2、由于悬浮污泥层的形成,提高了澄清池的效率,使得沉淀池内实现无设备操作,大幅缩小了沉淀池的面积,从而大幅缩小澄清池的占地面积和初次投资。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为倒锥形。
倒锥形的沉淀池更加有助于悬浮污泥层维持动态平衡,提高澄清效率。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的个数为一个及以上。
多个沉淀池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处理量。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反应池的周围,并与所述反应池一体化连接,一体化的反应池和沉淀池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或圆形。
将多个沉淀池设置在反应池的周围,形成规整的正四棱柱、正五棱柱、正六棱柱或圆柱型,既满足了不同的处理量,又可以减少占地面积。
优选地:所述混凝池内部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将待处理原水与混凝剂混合后,从所述混凝池进入所述反应池的底部。
搅拌器的设置可以使待处理原水与混凝剂快速混合。
优选地:所述反应池的侧壁底端设有方形出口,所述反应池通过方形出口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絮凝搅拌器为变频搅拌器,所述絮凝搅拌器将进入反应池内的水与絮凝剂在所述导流筒内外循环、充分混合形成絮体,所述絮体从所述方形出口进入到所述沉淀池。
反应池的正常运行时需维持一定的污泥浓度。
优选地:上述的混凝和/或絮凝过程中还添加有沉淀助剂。
沉淀助剂与絮凝剂结合在所述导流筒内外循环、充分混合形成絮体。
优选地:上述沉淀助剂为高比重的细颗粒。
高比重细颗粒沉淀助剂均可使用,所述高比重是相对于反应池中产生的絮体,使用比重较高的沉淀助剂目的是为了增加絮体的密度,使污泥的沉淀速度大幅提升。高比重、高沉降速度的污泥在机械搅拌和高水力负荷下在特定区域内有助于形成悬浮污泥层。
优选地:上述沉淀助剂为粘土、细砂或磁粉中。
沉淀助剂可为粘土、细沙或磁粉,但不仅限于前述三种沉淀助剂,另外沉淀助剂可进行回收重复利用,混凝剂、絮凝剂和沉淀助剂的投加量根据水质和设计处理量通过烧杯实验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红辉,未经何红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66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