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8745.6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1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顾卫星;周光华;王勇;高飞;杨文学;金万臣;殷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02 | 分类号: | B65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曲杆泵盘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输油曲杆泵是一种在油田普遍使用的增压泵,主要负责对原油增压提供足够的动 力,使之输送至站点进行集中处理。利用盘根作为密封填料的曲杆泵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 盘根处有一定的漏失量,起到对盘根润滑和散热的作用。但是,原油漏失保证了盘根正常工 作的同时也给现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曲杆泵原配备滴漏接油盒因设计原因,在生产过程 中容积偏小,导液通道易被混合液堵塞,造成原油外溢,污染泵体及底座,增加了现场工作 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原 油从接油盒溢出污染泵体及底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包括:导流部, 导流部具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第一进油口位于曲杆泵的盘根的下方;接油部,接油 部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二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对应于第一进油口以接收导流部导入的 原油。
进一步地,接油装置还包括多个滚轮,多个滚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接油部上。
进一步地,接油装置还包括固定轴,固定轴设置在接油部的底部,滚轮可转动地安装在 固定轴上。
进一步地,接油装置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接油部的底部,固定轴位于接油部的 底部的一侧,支撑部位于接油部的底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接油装置还包括操作部,操作部设置在固定轴上。
进一步地,操作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连接在第一支撑杆和第 二支撑杆之间的扶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设置在固定轴上。
进一步地,接油部还具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二出油口,第二出油口位于接油部的底部。
进一步地,接油装置还包括导出管和用于控制导出管的通断状态的开关结构,开关结构 设置在导出管上,导出管的一端与第二出油口对接。
进一步地,导流部包括:导流板,导流板呈弧面形,呈弧面形的导流板包括顺次连接的 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三侧边均为弧线形,第二侧边和 第四侧边均为直线形;封堵片,封堵片与第一侧边连接,第三侧边形成第一出油口,第二侧 边、第四侧边和封堵片围成第一进油口。
进一步地,接油部为接油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导流部放置在曲杆泵的接油盒上,导流部的第一进油口位 于曲杆泵的盘根的下方,接油部设置在曲杆泵的一侧,接油部的第二进油口对应于第一进油 口以接收导流部导入的原油。盘根漏失的原油从第一进油口进入导流部,然后从第一出油口 和第二进油口流进接油部的内腔中,这样导流部直接将盘根漏失的原油引流至接油部的内腔 中。上述结构可以储存从接油盒溢出的原油,有效地避免了原油从接油盒溢出污染泵体及底 座的情况,减少操作人员的清理次数,减轻了操作人员现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导流部;11、第一进油口;12、第一出油口;13、导流板;14、封堵片;20、接油部; 21、第二进油口;30、滚轮;40、支撑部;50、操作部;51、第一支撑杆;52、第二支撑杆; 53、扶杆;60、导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曲杆泵盘根的接油装置包括导流部10和接油部20,导流部 10具有第一进油口11和第一出油口12,第一进油口11位于曲杆泵的盘根的下方,接油部20 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二进油口21,第二进油口21对应于第一进油口11以接收导流部 10导入的原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8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电池堆放周转箱
- 下一篇:一种料筒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