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泡静电纺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3210.X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1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何吉欢;沈靖;李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泡 静电 纺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液、振荡一体的气 泡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狭义上讲,纳米纤维为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但广义上讲,纤维 直径低于1000nm的纤维均称为纳米纤维。纳米纤维具有更大的长径比、表面 积和孔隙率,具有极高的表面活性。因此,纳米纤维在纺织工程、环境工程、 组织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生产纳米纤维的方法、设 备多种多样,而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纳米纤维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其原理 是:使高聚物溶液或熔体从毛细管口抽出形成射流,带电荷的射流在静电力 的作用下拉伸、细化得到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可通过在纺丝液中添加纳米氧化锆、纳米银和疏水二氧化 硅等功能性材料制备阻燃、抗菌和疏水等功能性纳米纤维;亦可在纺丝液中 添加另一种纺丝高聚物溶液来制备具有新型结构或功能的纳米纤维。目前, 研究者对静电纺丝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其中,气泡静电纺丝装置实现了从一 个泰勒锥到数个泰勒锥的突破,是一种可实现批量化制备纳米纤维的装置, 但该方法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纺丝液的稳定性仍 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于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310693050.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气泡静 电纺丝装置,包括供液池、助推器、纺丝喷嘴、高压静电发生器、接收装置, 所述接收装置位于所述纺丝喷嘴的下方并接地形成负极,所述纺丝喷嘴与所 述高压静电发生器相连,还包括贮液池,所述贮液池与所述供液池相连并由 所述供液池提供溶液,所述助推器与所述贮液池相连并向所述贮液池提供推 力,所述纺丝喷嘴位于所述贮液池的下方,所述纺丝喷嘴与所述贮液池之间 通过连接管相连,所述纺丝喷嘴为倒漏斗形喷嘴。
申请号为201320364508.0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大批量纳/微米纤维 的静电纺丝装置,包括:具有上方开口的贮液池;与贮液池内的聚合物流体 耦合连接的气泡发生装置和高压静电发生器;位于贮液池开口上方的负极收 集装置,与所述的聚合物流体液面形成静电场;其中,所述的气泡发生装置 包括气泵和与气泵连接的导气管,所述的导气管上设有多个气流喷头,各气 流喷头分别位于所述的贮液池内的底部或中部聚合物流体中,本实用新型采 用气泵喷射气流的方式可获得大量的凸起,进而获得大量的泰勒锥,最终获 得大批量纳/微米纤维。
在上述专利中,对于如何补加纺丝液,以及原纺丝液与添加物混合后保 持其均匀和稳定性等,此类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泡静电纺丝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 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泡静电纺丝装置,包括储液管、混合管、气泡管 及静电发生器,所述储液管连接混合管,所述混合管连接气泡管,所述静电 发生器设于气泡管尾端,其中,所述储液管上方设有加液槽,所述混合管上 方设有加料槽,且所述混合管内设有混料装置,所述气泡管两侧设有吹气管, 纺丝液通过所述加液槽注入所述储液管后,进入混合管并经所述加料槽加入 添加物并混合均匀后进入气泡管,形成气泡的纺丝液在气泡管尾端通过静电 形成射流喷出,最终形成纳米纤维。
优选的,所述气泡静电纺丝装置还包括推动器及推动杆,所述推动器推 动推动杆,将储液管内的纺丝液推入混合管。
优选的,所述气泡静电纺丝装置还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产生的气流进入 气泡管形成气泡,且气泡量与纺丝液量成正比。
优选的,所述气泡静电纺丝装置还包括接收板,纺丝液在气泡管尾端通 过静电形成射流喷出到所述接收板,形成纳米纤维。
优选的,所述加液槽及加料槽结构相同,分别包括挡板、上盖、挡板提 升杆及外壁,所述挡板提升杆与挡板为一体结构,所述挡板提升杆相对于上 盖移动。
优选的,所述混料装置为超声波振荡器或漩涡混合器。
优选的,在气泡管上下两侧各设置有一根吹气管,且所述吹气管沿纺丝 液的喷射方向与水平线成锐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32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管理系统的技术层次
- 下一篇:可测量侧向压力的手写输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