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腔微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0022.1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1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恒全;张文凯;潘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迈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98 | 分类号: | A61M25/098;A61M25/14;A61M25/09;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罗志伟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腔微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导管,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lesion),是指冠状动脉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因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和/或分支血管的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的狭窄程度,故在临床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工作中,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处理分叉病变往往遇到更大的技术挑战,并且与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增高相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治疗中颇具挑战的疾病之一。目前国外关于分叉病变有多种分型方案,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在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技术应用上有所不同。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处理方式多样,目前主要策略分类分为单支架置入术(简单支架术)、双支架置入术(复杂支架术)及双支架置入术式的选择。不管是何种支架置入术的选择都需要在前期指引导丝的进入。在指引导管到位后,指引导丝进入顺序基本遵循哪支血管难入就优先进入原则,送入第二根导丝时,一般不要旋转导丝超过360度,避免二根导丝互相缠绕,引起球囊或支架不能到位。由于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成一定的角度,进入分支血管的导丝应根据成角的大小而塑形成J形顶端,顶端的长度根据主支的直径而定。有时塑形90度才能进入分支血管。由于医疗术者技术水平和经验以及设备条件等不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两根导丝缠绕一起或其中一根导丝进入困难等事件时有发生,手术成功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主要用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疾病治疗,可解决的问题是:在血管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当主支或分支导丝进入困难时使用柔性双腔管为导丝推进提供指引和支撑,配合导丝到达血管指定位置,同时也避免二根导丝互相缠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包括Y形管座和与所述Y形管座连接的柔性双腔管,所述Y形管座包括呈Y型分叉设置的主管和支管,所述柔性双腔管分为至少三段管腔,所述三段管腔分别为近端管、中间管和远端管,所述近端管、中间管和远端管依次连接且硬度逐渐变软,所述近端管与所述述Y形管座连接,所述远端管设有末端导丝出口和斜导丝出口,所述末端导丝出口与所述Y形管座的支管连通,所述斜导丝出口与所述Y形管座的主管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双腔管包括外层、中间层、内层和二个并排设置的导丝腔,所述内层包裹二个所述导丝腔,所述中间层包裹所述内层,所述外层包裹所述中间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层为金属编织网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为光滑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由聚乙烯、聚醚或聚酰胺共聚物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层由不锈钢丝或镍钛记忆合金丝编制而成,所述内层由氟塑料或聚醚嵌段酰胺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末端导丝出口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导丝腔与所述Y形管座的支管连通,所述斜导丝出口通过其中另一个所述导丝腔与所述Y形管座的主管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斜导丝出口、末端导丝出口处分别镶嵌有不透X射线显影标记,所述主管、支管的头端分别设有标准圆锥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Y形管座由聚碳酸酯、聚氨酯或聚酰胺共聚物制成,所述不透X射线显影标记由铂铱合金、黄金或钨金等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斜导丝出口与所述远端管的末端的距离介于5mm至15mm之间,所述末端导丝出口设置在所述远端管的末端,所述斜导丝出口的导丝输出线与所述末端导丝出口的导丝输出线呈分叉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血管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当主支或分支导丝进入困难时使用柔性双腔管为导丝推进提供指引和支撑,配合导丝到达血管指定位置,同时也避免二根导丝互相缠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腔微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腔微导管的柔性双腔管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腔微导管的柔性双腔管的纵切面示意图。
图4是导丝在双腔微导管内穿行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迈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迈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00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