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闪蒸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6668.2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5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彬;邹应勇;刘百春;谭建华;宋美华;舒丹;牟晓波;许爱华;青彩霞;余鹏翔;王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B01D5/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爽;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蒸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闪蒸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气田(简称气田)生产过程中,会闪蒸出组分和压力不一的闪蒸气, 其中,闪蒸指的是高压的饱和液体进入比较低压的容器中后,由于压力的突 然降低使饱和液体变成一部分的容器压力下的饱和蒸气和饱和液。由于闪蒸 气中富含水分和烃类,通过处理后可以将闪蒸气作为燃料气,但是,闪蒸气 中水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能结冰或与低碳烷烃(如甲烷等)生成水合物 (烃水化合物),并能导致输送管道及设备堵塞。因此,在进入燃料气单元 之前需要对闪蒸气进行气液分离。
目前,闪蒸气进行气液分离的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将闪蒸气集中后增加一 台气液分离器,靠重力对闪蒸气进行气液分离。然而,由于闪蒸气的温度较 高,在较高温度下闪蒸气的含液量较高(液体处于饱和状态),仅仅靠重力 对闪蒸气进行气液分离的过程中闪蒸气的温度未发生变化,闪蒸气中的液体 含量基本不变,从而气液分离后直接进入燃料气单元的闪蒸气的含液量较高, 使得含液量较高的闪蒸气在冬季使用时由于温度降低易析出并在拐弯、低洼 处累积,多次出现冻堵现象,且多次使用这种燃料气容易造成对燃料气品质 要求较高(如燃气发动机、燃气发电机和导热油炉等)的设备损坏。
因此,目前对闪蒸气进行气液分离的处理方式,使得含液量较高的闪蒸 气在冬季使用时多次出现冻堵现象,易损坏对燃料气品质要求较高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闪蒸气处理装置,提升了燃料气的品质,避免了冬 季输送过程中管线冻堵以及因冻堵而造成的设备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蒸气处理装置,包括:空冷器、分离器和换热器;
空冷器的进口与闪蒸气进气管线相连,空冷器的出口与分离器的气相进 口相连;
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换热器的管程进口相连;
换热器的管程出口与燃料气单元相连;
空冷器用于将通过闪蒸气进气管线进入的闪蒸气冷却,对闪蒸气进行第 一次气液分离;冷却后的闪蒸气从空冷器的出口排出,从分离器的气相进口 进入分离器,分离器用于对冷却后的闪蒸气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经分离器 分离后的闪蒸气从分离器气相出口排出,从换热器的管程进口进入换热器, 换热器用于对分离后的闪蒸气进行换热,经换热器换热后的闪蒸气从换热器 的管程出口排出,进入燃料气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空冷器的出口通过闪蒸气出气管线与分 离器的气相进口相连;
分离器的气相出口通过换热器管程进气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进口相连;
换热器的管程出口通过换热器管程出气管线与燃料气单元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闪蒸气进气管线与闪蒸气出气管线之间 设有旁通管线,旁通管线上设有旁通阀。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闪蒸气出气管线上设有第一温度检测表, 用于检测空冷器出口的气体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换热器管程出气管线上设有第二温度检 测表,用于检测换热器的管程出口的气体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换热器的壳程进口与换热器壳程热媒进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 与换热器壳程热媒出口管线相连;
换热器壳程热媒进口管线与换热器壳程热媒出口管线之间设有温度调节 管线,温度调节管线上设有温度调节阀,用于调节换热器的管程出口的气体 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前述分离器的液相出口与凝液处理单元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分离器的液相出口通过排液管线与凝液 处理单元相连,排液管线上设有排液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分离器为采用高效分离元件的高效分离 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温度检测表和第二温度检测表均为 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6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