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67450.0 | 申请日: | 2015-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3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卢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生华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41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嵌式 景观 水体 生态 净化 过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过滤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景观水池用于饲养各种观赏类动植物,尤其以观赏鱼最为常见。目前许多观赏鱼池投入使用后,时间不长水体就开始恶化,发绿发黑发臭,只能通过换水来保证鱼儿的存活。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通过换水来解决水质问题,显然浪费了大量的水源。
也有一些景观池采用了过滤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在景观池中修建专门的净化过滤池(所谓的池中池)模式,一是在岸上安装成套的净化过滤设备。
上述两种方式,在池中修建过滤池,显然浪费了大量的水体面积,慢慢为人们所摒弃。使用成套过滤设备,由于体积限制,往往能耗和造价都比较高。
目前申请专利的类似系统中,专利号为“ZL200720061614.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设有生物净化系统的鱼池,由于系统没有反冲洗以及UVC杀菌杀藻功能,一定时间后就需要人工对过滤材料进行翻动清洗,所以人工量非常大,费时费力,同时没有UVC杀菌杀藻功能,水体容易泛绿、发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净化过滤效果好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设于景观水池内,所述景观水池内由下而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层、布水器层、生物砂层、尼龙网和卵石层,所述布水器层设有多个潜水泵和多个布水管,所述潜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布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至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
作为优选,所述布水器层内每2-4平方米为一个区,每个区内分别设有所述布水管;所述生物砂层的厚度为5cm,所述生物砂层的生物砂为在砂粒上面附着有生物膜的生物砂,该生物膜通过将生物砂粒用益生菌侵泡半个月后在砂粒上面形成;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5cm。
为了实现布水管和潜水泵的反冲洗,在潜水泵的出水口侧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第一种为: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均与主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中段通过支水管与一台或多台反冲洗泵的出水口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上端为总排水口,所述总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主水管上靠近所述总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总电磁阀。这种方式中,通过反冲洗泵来实现对布水管和潜水泵的反冲洗,即关闭所有潜水泵、开启反冲洗泵并关闭总电磁阀,从而实现反冲洗。
第二种为:所述潜水泵为偶数个,每两个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之间通过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水管的中段与排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为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排水管上靠近所述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电磁阀。这种方式中,采用相互连接的两台潜水泵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对布水管和潜水泵的反冲洗,即一台潜水泵工作、另一台潜水泵关闭,同时关闭电磁阀,从而实现反冲洗。
为了实现杀菌杀藻的目的,所述潜水泵的进水侧管路上或出水侧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对管内水杀菌杀藻的全潜水式UVC灯。UVC是短波段的紫外线,其波长为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由上而下设置卵石层、尼龙网、生物砂层来实现对水净化过滤的目的,其过滤效果好,并通过设于生物砂层下方的布水器层的布水管和潜水泵将干净的水泵至卵石层以上,使景观水池内位于卵石层上方的水清洁,利于观赏类动植物健康生活,并节约了水资源;通过全潜水式UVC灯对水进行杀菌杀藻,使过滤后的水不会泛绿、发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生华,未经卢生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74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