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起火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56566.4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1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强;方兰兰;张建利;朱乐凯;李竞克;张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火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起火型电动汽 车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的销量越来越大,而电动汽车主要使用电池组提供的高电 压来作为动力能源。当锂电池受到短路、高温、过充过放灯异常因素的影响时, 锂电池内部容易产生高压气体,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引起热失控,从来造成燃 烧等事故。而在车辆上使用的过程中,当动力电池发生内短路、外力挤压、穿 刺等情况时,电池也容易发生热膨胀导致燃烧和爆炸。而一旦新能源客车的电 池箱内部发生火灾,又不能及时扑灭,则将给车上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 的损失。现有技术虽然出现了不少用于动力电池的灭火装置,但一般安装于电 池箱外,或者虽然安装于电池箱内,也处在电池单体外壳外。只能对于已经发 生的火灾进行灭火,不能预防起火,灭火效果也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防起火型电动汽车动 力电池,能够在电池即将起火的时候阻止起火的发生,或在起火之初进行精准 的每个电池单体灭火,既能有效预防起火,又能够在起火初期进行及时灭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防起火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括电池 箱以及布置在该电池箱内的若干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内均设置有至 少一个阻火装置,所述阻火装置由聚合物薄膜袋以及装于该聚合物薄膜袋内的 灭火剂构成,所述聚合物薄膜袋具有一定的热熔温度。
所述聚合物薄膜袋的热熔温度优选为80~150℃,进一步优选为90~130℃。
作为优选,所述聚合物薄膜袋内还装有阻燃剂,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池单 体外壳和收容在该电池单体外壳内的电池极片。
所述阻火装置在电池单体内的布设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种形式:
第一种:所述电池单体外壳的内壁上成型有凹腔,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该 凹腔内。
第二种:所述电池单体外壳的壳壁内设有夹层,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该夹 层内。
第三种:所述电池单体外壳上设置有容器,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容器内。
第四种:所述电池单体外壳由带有开口的外壳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开口处的 封口盖构成,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所述封口盖内。
第五种: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极片为卷绕式结构,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该 卷绕式极片的轴心处。
第六种: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极片为层叠式结构,所述阻火装置布置在其 中两个极片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阻火装置布设在电池单体内感受温度,时间响应快。
2、当电池发生异常而升至危险温度后,聚合物薄膜袋内的灭火剂直接释放 在单体电池内,准确有效保证达到。
3、聚合物薄膜袋内的灭火剂在电池热失控发生初期便能释放,保证最小的 灭火剂达到效果。
4、大多情况下,在电池还未起火时而处于即将起火的状态时,聚合物薄膜 袋内的灭火剂便能够及时释放在单体电池内,预防作用大于灭火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这种电池密封箱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这种电池密封箱的箱盖和箱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 图
其中:1-阻火装置,2-电池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这种防起火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第一个具体实施 例,与传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相同的是,它也包括电池箱以及布置在该电池箱 内的若干个电池单体,每个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单体外壳和收容在该电池单体 外壳内的电池极片2。
本实施的关键改进在于:在每个电池单体内均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阻火装 置1,所述阻火装置1由聚合物薄膜袋以及装于该聚合物薄膜袋内的灭火剂构成, 所述聚合物薄膜袋具有一定的热熔温度。当某个电池单体出现异常而使其温度 达到所述聚合物薄膜袋的热熔温度后,聚合物薄膜袋变熔融破裂,释放出其内 的灭火剂,以阻止该异常电池单体起火,具有很好的防火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565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