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撞击灭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51729.X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6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佳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锐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13/76 | 分类号: | A62C13/7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12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撞击 灭火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撞击灭火器。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火灾事故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当中危害较大、发生较频繁的灾害之一。近年统计资料显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火灾1万起,
每天有800人在火灾中丧生。而在中国,平均每年火灾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5.5亿元,死亡2393人,平均每天就有6名中国公民因火灾而丧生。为此,建立一套完善而科学的新型消防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据相关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室内火灾发生的过程中,起初一般都是小火,但浓烟较大。从初期起火到形成大火需3至5分钟,如果家中备有一件简易的灭火器材并能熟练操作,当星星之火燃起时就可将它及时扑灭。起火后的10分钟被称为灭火的黄金时间。即使此后火势已大,灭火器也能延缓火势的迅猛发展,为消防队员灭火赢得宝贵时间。
火灾多发生在建筑物内,当火灾发生时,门窗在高温中通常温度也升高,并随温度升高产生一定的变形,使得门窗无法打开。造成了人员无法及时撤离或者财物无法及时转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公开号为CN204522072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锤式灭火器,其技术方案为:在底部结合一个或多个尖锐凸出金属头,在灭火器底部焊接或铸造一个或是多个尖锐凸出金属头,灭火器可用底部尖锐凸出金属头撞击物品,使灭火器增加消防安全锤的功能。
该专利文件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灭火器的底部设置尖锐的金属头,使得灭火器和金属头形成锤子,在一些紧急情况发生时对玻璃门窗、小型锁具等设施进行有效破拆。
但是,该技术方案中的尖锐的金属头在破拆一些面积小,较为坚固的设施时,其尖锐的金属头由于撞击时无法保证垂直,尖锐金属头会滑开,无法达到破拆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撞击灭火器,以解决现有的锤式灭火器由于锤尖的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破拆效果不好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撞击灭火器,基础方案为:包括灭火器本体,所述灭火器本体的底部设有锤尖,所述锤尖与灭火器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锤尖包括大锤尖、小锤尖,所述大锤尖的冲击面为弧形凸起,所述小锤尖位于大锤尖冲击面中部,所述小锤尖的冲击面为弧形凸起,所述小锤尖弧形的曲率大于大锤尖弧形的曲率。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当需要破拆时,握持灭火器本体,利用灭火器本体底部的锤尖对设施进行破拆。首先,如果被破拆的实施易碎,利用锤尖上的小锤尖进行破拆,由于小锤尖的曲率小于大锤尖,使得被破拆的设施受力面积更小,破拆效果好。当被破拆的设施比较坚固时,利用小锤尖破拆容易滑过,但是小锤尖之后设有大锤尖,由于大锤尖的曲率大,与被破拆的设施接触面积大,不易出现滑过的问题。提高破拆的效果。综上所述,在本方案中,利用大小锤尖曲率的不同来对不同的设施进行破拆,特别是针对较难破拆的设施。所以,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撞击灭火器的破拆效果。
方案2,作为对基础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灭火器本体外侧壁。优点是,使得使用者能双手握持灭火器,更容易发力,提高破拆速度。
方案3,作为对方案2的改进,所述把手在灭火器本体上横向设置。优点是,把手横向设置更方便被困者握持以及发力。
方案4,作为对方案3的改进,所述把手设置在距离灭火器本体底部灭火器本体总长的三分之一处。优点是,使得双手握持的距离满足黄金分割距离,能使被困者更好地发力。
方案5,作为对基础方案的改进,所述锤尖焊接在灭火器本体底部。优点是,使得锤尖和灭火器本体底部结合更稳固。提高装置功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撞击灭火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小锤尖10、大锤尖11、把手20、灭火器本体30。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撞击灭火器。方案为:包括灭火器本体30,灭火器本体30的底部设有锤尖,锤尖与灭火器本体30固定连接。锤尖包括大锤尖11、小锤尖10。大锤尖11的冲击面为弧形凸起,小锤尖10位于大锤尖11冲击面中部,小锤尖10的冲击面为弧形凸起,小锤尖10弧形的曲率大于大锤尖11弧形的曲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锐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智锐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517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