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泥浆泵泄压筒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36004.3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9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徐天宁;王汝华;樊袆;蒋炜;冯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53/00 | 分类号: | F04B5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浆泵 泄压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计及石油钻井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泥浆泵泄压筒。
背景技术
长庆钻井总公司在长庆区域内施工的钻井队绝大多数从事丛式井作业。在井间移位过程中,由于推移轨道的使用,钻机可在短时间内整体前移数米、甚至数十米,在节省了大量人力时间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难题。
与钻机主体设备配套的泥浆固控系统是由六到七具泥浆罐组成,难以使用推移装置与钻机主体设备同步移位,又因各罐连接管线多,拆卸并重新摆放安装工作量大,一般放置于原位不动,与主体设备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因此泥浆泵的泄压管线与泥浆罐无法再次连接,泥浆泵泵内钻井液压力异常时无处释放压力泥浆。即使强行连接泄压管线,也会由于泄压管线太长,造成泄压不畅,压力聚集,存在安全风险;若重新摆放固控系统,从拆卸到安装最少需要两天时间,约占建井周期的20%以上,工作量巨大,且由于空间有限,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目前,川庆钻探长庆钻井总公司共有钻井队一百四十余支,年完井1300口以上。其中丛式井作业1000口左右。大量的丛式井作业中都需要井间移位,这期间产生的工作强度及安全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为切实保障钻井队技术提速,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钻井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革新,最大限度保证钻井生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设备中主体设备与泥浆罐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泄压管线无法连接,泥浆泵压力异常时高压液体无处释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浆泵泄压筒,本装置解决了在钻机进行丛式井作业过程中,由钻机的井间移位,造成的主体设备与泥浆罐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泄压管线无法连接,泥浆泵压力异常时高压液体无处释放的问题,本装置将高压泥浆液体缓冲、分散,并防止其喷溅反冲到泥浆筒入口,使高压泥浆压力降低,降低了高压危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泥浆泵泄压筒,包括泥浆筒和固定座,泥浆筒固定连接在固定座的中间,泥浆筒的上端出口连接有导流管,泥浆筒内部上端设置有第一放喷溅板和第二放喷溅板,第一放喷溅板高于第二放喷溅板,第一放喷溅板和第二放喷溅板与固定座平行设置,泥浆筒下端设置有排液口。
所述的泥浆筒内部的导流管的最低端位于第一放喷溅板和第二放喷溅板之间。
所述的泥浆筒内部下端设置有一定倾斜度的导流板,导流板的最低端位于排液口下方。
所述的导流板的倾斜度为15—50°。
所述的导流板的倾斜度为4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主要由泥浆导流管、泥浆筒、第一防喷溅板、第二防喷溅板、固定座组成。本装置利用移动导流管将高压泥浆引入泥浆筒内,在两个防喷溅板的作用下,将高压泥浆液体缓冲、分散,并防止其喷溅反冲到泥浆筒入口,使高压泥浆压力降低,消除高压危险。
本实用新型泥浆泵泄压筒采用与泥浆泵单独安装的方式,随泵移动,解决了主体设备与泥浆罐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后的连接及高压泥浆释放问题,并降低高压风险。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泥浆泵泄压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导流管;2、第一放喷溅板;3、泥浆筒;4、第二放喷溅板;5、导流板;6、排液口;7、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克服现有设备中主体设备与泥浆罐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泄压管线无法连接,泥浆泵压力异常时高压液体无处释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泥浆泵泄压筒,本装置解决了在钻机进行丛式井作业过程中,由钻机的井间移位,造成的主体设备与泥浆罐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泄压管线无法连接,泥浆泵压力异常时高压液体无处释放的问题,本装置将高压泥浆液体缓冲、分散,并防止其喷溅反冲到泥浆筒入口,使高压泥浆压力降低,降低了高压危险。
泥浆泵泄压筒,包括泥浆筒3和固定座7,泥浆筒3固定连接在固定座7的中间,泥浆筒3的上端出口连接有导流管1,泥浆筒3内部上端设置有第一放喷溅板2和第二放喷溅板4,第一放喷溅板2高于第二放喷溅板4,第一放喷溅板2和第二放喷溅板4与固定座7平行设置,泥浆筒3下端设置有排液口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60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