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34009.2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5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邱林;许宁;徐萍;周万山;徐明旺;陈东明;杨永亮;满安静;邢淑霞;任雪;王刚;冉雪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E21B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藏 立体 气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藏注气井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 属于油藏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基质渗透率太小,裂缝渗透率高,在天然能量开采的过 程中,油井投产初期,产量高,产量基本来自于裂缝;随着生产的进行,裂缝的供给 能力降低,基质系统中的原油开始流入裂缝,由于基质的流动系数低,供油速度慢, 无法弥补裂缝系统的供油能力的递减,因而油井产量递减快;伴随底水沿裂缝快速锥 进,油藏含水快速上升,裂缝发育区的油藏下部油井甚至出现暴性水淹,产量大幅度 递减,导致一次采收率偏低。
对于双重介质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向性,由于油藏的 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沿高渗透裂缝带或孔道窜流、突进,使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 暴性水淹,油藏含水上升快,甚至水淹关井,大大降低了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和油田的 开发效果,而位于裂缝两侧的油井见效慢,压力恢复缓慢,出现严重的平面矛盾。
对于双重介质油藏,采用注气开发,传统观念认为:由于气体的粘度远低于水的 粘度,它比水更容易在地层中形成流动。因此,在裂缝性油藏注气比注水更容易发生 窜流,注气开采裂缝性油藏是不可行的。通过文献调研,国内外一些双重介质油藏现 有的注气技术仅局限于油藏顶部注气,注气井必须位于采油井的上部注气,对于厚油 藏不能很好的补充油藏中下部的能量,也不能很好的抑制底水的锥进。
综上所述,现有的注气方法在注气方式和开采效果上均存在不足,因此,提供一 种有效的油藏注气井网结构成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 构,该井网结构可以克服双重介质油藏底水水窜严重,顶部注气开发油藏下部能量补 充不足的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该油藏立体 注气井网结构包括多口水平生产井和多口水平注气井,其中,在横向上所述水平生产 井和水平注气井在同一平面的相邻排中交错分布,在纵向上所述水平生产井和水平注 气井在相邻层间交错叠置,形成水平井平面平错、纵向叠置交错的立体注气井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所述水平注气井位于油藏的顶 部和下部,下部注气井为水淹的生产井。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所述油藏下部的注气井为注气 开始时前1年-2年油藏下部的部分水淹井。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所述水平生产井与水平生产井 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0m-300m。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所述水平生产井与水平生产井 的垂直距离为200m-300m。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顶部水平注气井与油藏顶部的 垂直距离为300m-900m。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顶部水平注气井与其下部相邻 生产井的垂直距离为200m-300m。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优选地,下部水平注气井与其上部相邻 生产井的垂直距离为200m-300m。
本实用新型中的部分水淹井是指部分注气井覆盖潜山整体,井数能够满足早期气 驱要求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下部水平注气井距离油藏底部的距离根 据底水锥进的高度而定,一般下部注气井距离油藏底部的垂直距离为200m-300m, 如果从底部往上的第二排生产井已经水淹,则选择第二排的水淹井注气,这时下部水 平注气井距离油藏底部的垂直距离为400m-600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中,采用的注气井可以为水平井也 可以为直井,优选水平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油藏立体注气井网结构具体用于注气时,具体包括以下步 骤:
在油藏立体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下降时,在油藏下部利用水淹井进行注气, 通过检验下部注气能否有效抑制底水锥进,周围井组是否能增油,来判断注气是否成 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40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温取样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井下柔性复合油管数字式分注管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