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21200.3 | 申请日: | 2015-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5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燕;吕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燕 |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C02F1/20;B01D19/00;B01D17/025;B01D17/09;C02F10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7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田 采出液 油气 水分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分离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生产通常采用的常规采出液的原油处理流程为“自由水分离器+热化学分离器+电脱水器”的工艺。在自由水分离器中,利用油气水的密度差,进行自然重力沉降分离,分离后的原油乳化液,再进入热化学分离器进行二级热化学破乳和沉降,脱水30%以下,之后进入电脱水器中,利用高压电场对原油进一步破乳,从而使得原油中的水分进一步分离出来。这种处理工艺存在破乳剂使用量大、处理效率低、设备级数多以及能耗高等问题,尤其对于空间要求较高的海上油田而言,其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更为突出,势必大大增加油田的开发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国外研究人员开展了采用静电场作用,来促使水滴聚结后加速沉降的相关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此原理的,如紧凑型静电聚结器(CEC)、在线静电聚结器(IEC)、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VIEC)、低含水聚结器(LOWACC)等。其中CEC和IEC仅为预聚结装置,还需要与三相分离器等后续沉降分离设备配合使用,并且要求原油乳状液进入后续沉降分离设备之前,要避免因剪切作用等导致的聚结水颗粒再次破裂,这无疑增加了设计成本和操作难度;VIEC和LOWACC安装在常规三相分离器内部,但其电极模块结构复杂,对制备工艺要求高,并且容易因固体悬浮物的附着而导致堵塞和电极短路,运行稳定性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油井采出液油气水的分离,且具有分离效果好、分离效率高、结构紧凑,能够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和油田开发成本的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包括带有支撑架的罐体,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罐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成分离室和脱水室,所述隔板中部设置有溢油通道,所述脱水室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滤网,所述分离室顶部连通有第一排气管,所述滤网上方的罐体侧壁上连通有气液旋流分离器,所述气液旋流分离器连接有入口管,所述气液旋流分离器通过第二排气管与第一排气管连通,所述分离室底部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脱水室顶部连通有第三排气管,所述脱水室底部连通有第二出水管,所述脱水室侧壁连通有出油管,所述脱水室内部设置有加热盘管。
本实用新型的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其中,所述分离室侧壁的罐体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滤网的支撑环。
本实用新型的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一体化装置,其中,所述加热盘管为蒸汽加热式盘管或电加热式盘管。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使用时,将油井采出液的管道与本实用新型中的入口管连通,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气液旋流分离器对含有大量气体的采出液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通过第二排气管及第一排气管排出,分离出的液体则进入到分离室中,分离室中的滤网对液体进行过滤,在液体过滤过程中,液体中含有的微量气体被滤出,并通过第一排气管排出,过滤后的液体下落至分离室的底部,由于液体中水的密度大于原油的密度,液体中的大部分水会通过第一出水管排出,液体中的含有微量水的原油侧通过隔板中的溢油通道进入到脱水室中,加热盘管实现对进入到脱水室中的含有微量水的原油进行加热,加热后,含有微量水的原油中的水分蒸发,并通过第三排气管排出,沉淀在脱水室底部的微量水通过第二出水管排出;通过上述过程,本实用新型对油井采出液实现了两次气液分离和两次油水分离,提高了油气水分离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一次性完成了油气水的分离,提高了分离效率,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燕,未经刘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1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