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螺旋管冷凝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4864.9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0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强;陈焕焯;武震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8D7/02;F28F1/28;F28F1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螺旋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螺旋管冷凝器,尤其适用车载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冷凝器是制冷空调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普通冷凝器采用管壳结构,在管壳内设置直铜管,在铜管内通入冷流体,在管壳内充满制冷剂蒸汽热流体,热流体从进口端进入,从出口端流出,铜管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带走管壳内热蒸汽的热量,使热流体的温度降低而发生相变,凝结成为液体。管壳式冷凝器体积占地大,单位体积换热强度低,不适合小型制冷系统。为了减小冷凝器体积大的问题,许多学者和工程师进行了改进,中国专利:CN102374800A提出了双螺旋管冷却器。该圆柱螺旋线结构的盘管是由一根光管绕成内外层结构。中国专利:CN203190850A提出的双螺旋式换热器的特点是在两层盘管之间设置隔热板,以提高换热效果。从实际看,双螺旋管冷却器缩小了换热器体积,结构简单,这些双螺旋式盘管都是由一根光滑根管缠绕制成的。绕制光滑管形成盘管所使用设备简单,并且光滑管加工容易,成品率高。但是,光滑管换热面小,蒸气在其表面冷凝成液体后,不容易排离,因此光滑管相对而言,冷凝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内螺纹管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双螺旋管冷凝器,以进一步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换热效率,减小冷凝器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螺旋管冷凝器,包括冷凝器筒体,以及设置在该冷凝器筒体上的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制冷剂蒸汽入口和制冷剂冷凝液出口,在所述冷凝器筒体内装有双层螺旋盘管,所述双层螺旋盘管是由一根换热管绕制而成的、且由外层盘管和内层盘管构成的内外层结构,外层盘管的外接口与所述冷却水进口相连,内层盘管的外接口与所述冷却水进口相连,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翅片,且翅片的顶部带有若干滚花缺口,所述换热管的内表面设置有螺旋状的槽道。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双层螺旋盘管的外层盘管为右旋圆柱螺旋线型结构,内层盘管也为右旋圆柱螺旋线型结构。
所述双层螺旋盘管的高度为200~500mm,双层螺旋盘管的盘绕直径为100~200mm;所述冷凝器筒体的高度为300~700mm,直径为120~250mm。
所述翅片为螺旋形结构,周向盘绕在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
所述翅片的高度为0.8~1.8mm,每一米长的换热管上共设置有1023~1550个所述翅片。
所述滚花缺口呈三角形,深度为0.25~0.45mm。
沿着所述翅片的周向一圈共设置有90~100个所述滚花缺口。
所述换热管的内表面共设置有20~70条所述槽道。
所述槽道的槽深为0.15~0.3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翅顶带滚花的翅片管缠绕的双层螺旋盘管结构,既增加了换热管与蒸汽的接触面积,又强化了翅片管的毛细作用,提高了冷凝换热效果,据此可在一定程度了缩小了冷凝器的体积。
2、翅片管内表面设置的螺旋槽道使得靠近壁面处的流体产生径向流动,同时,螺旋管内流动会在横截面上产生二次流,两者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强了管内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螺旋管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其在实际应用时流体的流动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层螺旋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冷凝器筒体,2-冷却水进口,3-冷却水出口,4-双层螺旋盘管,5-制冷剂蒸汽入口,6-制冷剂冷凝液出口,7-翅片,8-滚花缺口,9-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这种双螺旋管冷凝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传统双螺旋管冷凝器相同的是,它也包括冷凝器筒体1,冷凝器筒体1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2、冷却水出口3、制冷剂蒸汽入口5和制冷剂冷凝液出口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48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