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水质改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2402.X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8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毅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毅斌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水质 改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质改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
背景技术
现有改善水质的物理方法有机械清除、过滤、曝气、遮光、挖掘底泥等多种方法。普遍存在操作难度大、投入大、功能单一、成功的实例少的缺陷。目前国内外水质改善普遍采用的水底布管充氧曝气和扬水曝气技术都是向水体底部输送压缩氧气或压缩空气的“充气抬水”方法。虽然有多种形式,但都没有摆脱将水逆势向上移动的“充气抬水”的思维模式。摆脱不了复杂的压缩供气设备以及安置这些设备的厂房,同样也摆脱不了水下管道系统(包括供气系统和抽取冷却水系统)以及扬水曝气设备,况且水下设备要锚固在水底,造成投资巨大、安装困难且退出成本高。
现有技术需要经过,电能→动能(压缩机工作)→势能(压缩气体)→动能(压缩气体释放实现曝气和扬水)的三次连续能量转换,能量损耗太大。压缩机工作时还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压缩机发热,因此又必须投入设备和消耗能量抽取水来冷却机器。压缩气体工作时,要经过释放、聚气和再释放的过程来实现扬水,这就引起输送管道压力变化,使得压缩气体通过管道输送过程中有脉冲损失能量现象,如果采用塑料管道输送,则能量损失更大。气体释放过程中有跑、冒现象,尤其在扬水的整个过程中,大量气体以“后跟随”的方式随水体上升,不但浪费了气体,还占据了上扬水体的体积,扬水过程结束后才能重新开始聚气,使得压缩气体有效利用率低。现有技术为了抑制表面藻类采用了全层循环的扬水曝气方式,由于循环对象量(整个水体)非常之多,全层曝气所需要的能量非常大。由于以上的缺陷造成运行成本非常高。现有技术整个系统结构复杂,而且释放、聚气和再释放不断循环引起的受力变化容易造成管道和设备损坏,因此维护成本高。
现有技术虽有曝气,却又通过扬水将增氧后的低层水送往表层。同时扬水筒底口上层的水靠自重迅速下沉补充,造成靠近底泥的底层水体很难实现增氧。杨水筒内有限的扬水量在巨大的水体表面铺开、下沉,只能带动少量的藻类做短距离的缓慢下沉。而且以杨水筒为中心,沿径向水体下沉的速度和量会迅速衰减,影响范围的半径很难超过100米。由于是间歇式的扬水,间歇期间,下沉的藻类又会上浮。因而抑制藻类效果有限。现有技术只有经过长时间连续运行才能有些许效果,因此现有技术效能比极低。
实用新型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而且高效的设备代替上述复杂的系统,解决投资巨大、安装困难、退出成本高、运行和维护成本高、效能比低的问题。并能直接抽排或利用泄洪将藻类、底泥和底层富含有害物质的水排出水库。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三种。
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器、壳架、叶轮、输水口和控制线路。所述驱动器可以是电动机,在无电的地方可以用内燃机。所述壳架的向水面密闭,是兼具支撑和悬浮作用的壳体。所述驱动器安装于壳体内,驱动轴穿过底部带密封装置的孔伸到壳体外。所述叶轮安装于驱动轴上,叶轮置于输水口的圆管内,形成抽水装置。所述输水口通过导流板与壳架的下面连接。
上述的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悬浮装置。所述悬浮装置与壳架连接,增加了稳定性和浮力,为增大输水量提供支持。
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器、悬浮装置、壳架、叶轮、输水口和控制线路。所述壳架是具有支撑和连接作用的开放性壳形支架。所述悬浮装置与壳架连接,为设备提供浮力。所述驱动器安装在壳架上,驱动轴伸到壳架下,所述叶轮安装在驱动轴端。所述输水口上端有导流板与壳架下面连接,使叶轮置于输水口的圆筒内,形成抽水装置。
上述的两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与输水口的端口连接。输水管的长度根据水深和要混合的范围决定。
上述的两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药剂投加装置。所述药剂投加装置安装在设备水面以上部分的顶部。
上述的两种多功能水质改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水混合增氧装置。所述气水混合增氧装置主要由进气通道、罩子和叶轮组成。所述罩子套在驱动轴外侧,并固定在叶轮上方的壳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毅斌,未经刘毅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24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
- 下一篇:UASB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