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0480.6 | 申请日: | 201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0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赵武胜;陈卫忠;杨建平;肖正龙;谭贤君;田洪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25/00 | 分类号: | E21B2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应力 测试 中含空 心包 体岩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电、交通、矿山等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地应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围岩及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规律,是进行工程稳定性分析及确定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准确测量工程区域的地应力水平对确定工程最优支护参数、实现结构的安全施工与运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最常用的地应力测试方法有水压致裂法与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在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测量地应力时,在解除过程中直接测量到的是应变,解除完成后还需将含包体岩芯完整地取出进行弹性模量测试,最终通过应变与弹模获得地应力。在实际的测试中,待含包体岩芯解除完成后,若岩体完整性较好,岩芯通常难以通过钻机扭断。此时,若继续向前钻进,岩芯断裂位置及时刻无法控制,包体电缆容易随岩芯管旋转,包体底部电缆应力集中,使得电缆缠断而无法进行弹性模量测试,导致测试失败。因此,开发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及方法对提高空心包体地应力测试成功率与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
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与取芯筒连接,取芯筒内设置有楔形切削块。
如上所述的连接件为外螺纹连接件。
如上所述的取芯筒为半圆筒状。
如上所述的楔形切削块一端面为楔形面,另一端与连接件连接。
如上所述的楔形切削块的底部与取芯筒焊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可顺利折断含包体岩芯,避免过度解除导致包体电缆缠绕折断,提高测试成功率。
(2)可人为控制岩芯解除长度与岩芯折断位置,缩短取芯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俯视图;
图2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正视图;
图3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示意图。
其中,1-取芯筒,2-楔形切削块,3-连接件,4-空心包体,5-岩芯,6-包体电缆,7-洞壁,8-裂隙,9-钻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装置,包括连接件3,连接件3与取芯筒1连接,取芯筒1内设置有楔形切削块2。连接件3为外螺纹连接件。取芯筒1为半圆筒状。楔形切削块2一端面为楔形面,另一端与连接件3连接。楔形切削块2的底部与取芯筒1焊接。
取芯筒1长度L1取50cm,取芯筒1厚度与岩芯管相同4mm,楔形切削块2长度L2取25cm,楔形角θ取20度,取芯装置通过连接件3与钻杆9相连。
一种三维地应力测试中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取芯方法:
步骤1、测量岩芯位置:待空心包体安装完成后,采用岩芯管对含空心包体岩芯进行应力解除,并通过与岩心管连接的钻杆上的刻度读取解除深度,待解除深度至目标深度D=55cm时,通过改变与钻杆连接的钻机转速、推力以扭断岩芯或使岩芯5产生裂隙8,若含空心包体4的岩芯5扭断,则进入步骤4;若含空心包体4岩芯5仍未扭断,在钻杆9与测试孔口对应位置设置标记线,而后将岩芯管、钻杆从自测试孔中取出,以标记线为界限测量测试孔中所有钻杆及岩芯管的总长度(L+D),进而计算含空心包体4的岩芯5的解除起始位置深度L=(L+D)-D=19.55m。
步骤2、推送取芯装置:将取芯装置通过连接件3与钻杆9相连,并推入自测试孔中,而后依次连接后续钻杆9,最后一节钻杆9与钻机连接,直至取芯筒1被推送至岩芯解除起始位置深度L=19.55m处。为保证岩芯5折断后能够落入取芯筒1中,推入过程中尽量保持取芯筒1的中心线位于测试孔底部180度扇形范围内;同时,在取芯筒1推进过程中,为保护包体电缆6不被取芯筒破坏,一人在测试孔口负责拉紧电缆,确保电缆位于取芯筒1、楔形切削块2及钻杆9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04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