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柱式起重机防歪拉斜吊安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9990.3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61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庆国;常岚;董文;王锡征;秦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新乡分院 |
主分类号: | B66C15/00 | 分类号: | B66C1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王金 |
地址: | 453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柱式 起重机 防歪拉斜吊 安全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起重机防歪拉斜吊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大部分起重机中,起吊钢丝绳存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端部,它不随卷筒或滑轮的转动而移动,称为静止端;如许多起重机的起吊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起升机构上,与该处起升机构相对静止,起吊钢丝绳的另一端向下绕过动滑轮后再向上折返连接卷筒或通过动滑轮组及定滑轮(组)后连接卷筒。现有少部分起重机中,起吊钢丝绳不存在固定不动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不涉及这种类型的起重机。起重机的起吊钢丝绳连接有吊钩或吊钩以外其他种类的吊具。当然,也有吊钩和其他吊具同时使用的情形。
起重作业“十不吊”原则是起重机操作必须严格遵守的操作规则。“十不吊”原则规定,起重机操作工不得进行歪拉斜吊。但实际的吊装作业中往往因作业人员的素质或客观条件等限制,普遍存在着歪拉斜吊的现象。歪拉斜吊可能缩短起重机的使用寿命或造成设备的损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歪拉斜吊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1、歪拉斜吊会使起重机载荷增大,可能造成机构及电机严重过载,减少起重机使用寿命,甚至引起起重机结构性损坏。
2、歪拉斜吊会加剧钢丝绳、卷筒及滑轮的磨损,可能损坏排绳装置。
3、歪拉斜吊可能会造成钢丝绳从卷筒绳槽内脱出并在卷筒上多层缠绕,还可能使钢丝绳从滑轮槽中脱出,造成钢丝绳掉道事故。
4、歪拉斜吊会使载荷产生横向分力,载荷一旦脱离地面,失去地面摩擦力约束,就会沿着横分力方向悠摆,可能撞击到人员或物品,发生事故。
因此,如何防止起重作业中歪拉斜吊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如何设计出防歪拉斜吊安全装置并安装在起重机上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并能用于有效防止起重机歪拉斜吊的环柱式起重机防歪拉斜吊安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环柱式起重机防歪拉斜吊安全装置包括焊接于起升机构上的定位杆,定位杆底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外环,绝缘外环的内缘固定连接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电内环;静止端一侧的起吊钢丝绳连接有筒状结构,筒状结构包括绝缘内筒和导电外筒,绝缘内筒的内壁连接在静止端一侧的起吊钢丝绳上,导电外筒的内壁连接在绝缘内筒的外表面上,绝缘内筒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出导电外筒;
起重机吊钩位于正常起吊位置时,导电外筒通过导电内环的中心;所述导电外筒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导电内环连接有第二导线。
所述定位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部件,定位杆通过弹性部件与所述绝缘外环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工作中,当起吊钢丝绳发生偏摆(偏离正常工作位置)时,静止端一侧的起吊钢丝绳就带动导电外筒离开导电内环的中心从而靠近导电内环。随着起吊钢丝绳偏摆的角度逐渐增大,静止端一侧的起吊钢丝绳就会带动导电外筒逐渐接近导电内环并最终与导电内环相接通。此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自然就会接通,使得控制电路能够及时停止起吊上升动作。
绝缘内筒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出导电外筒,可以增大导电外筒端部与起吊钢丝绳之间的距离,确保导电外筒与起吊钢丝绳之间处于绝缘的状态。
弹性部件的设置,能够防止起吊钢丝绳偏摆较大角度、起吊钢丝绳通过导电外筒向导电内环施加较大的力量时发生结构损坏(导电外筒损坏或者导电内环等损坏)的现象。
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动作精度高,便于制造和安装使用,适合现有的大部分起重机上加装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式起重机防歪拉斜吊安全装置,为起重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在控制屏电路中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中,1DK为动力电路开关;2DK为控制电路开关;1GLJ和2GLJ均为过电流接触器;ZDC为制动器接触器;ZC为上升方向接触器;FC为下降方向接触器;1JSC和4JSC均为切除电阻接触器;FWL为由导电外筒及导电内环等组成的接触开关;KZ为控制接触器。
图1中,标号13A所示为静止端一侧的起吊钢丝绳,标号13B为另一侧的起吊钢丝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新乡分院,未经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新乡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99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