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椎间盘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9502.9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8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叶添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90/00 | 分类号: | A61B90/00;A61B17/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椎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颈椎间盘定位器。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颈椎前路手术是最常用的手 术入路。术中,颈椎阶段的定位是保证手术部位正确的主要方法。
目前,临床上常将20ml的注射器针头截取为1cm的长度,再用克氏钳 将其夹持并插入椎间隙,其缺点是每次术前都要重新准备制作用来插入椎 间隙的注射器针头,耗时耗力,且制作针头长度的精度要求高,一旦针头 的长度过长,将会导致脊髓医源性损伤,针头脱出也会引起譬如手术部位 食管和大血管的损伤。
目前,急需一种能够避免医源性损伤且减少手术准备时间的、用于颈 椎间盘手术操作前进行颈椎间隙定位的颈椎间盘定位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医源 性损伤,且减少手术准备时间的、用于颈椎间盘手术操作前进行颈椎间隙 定位的颈椎间盘定位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间盘定位器,包括相 互连接的定位主轴及定位针头,所述的定位主轴的中轴线和定位针头的中 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该定位主轴上靠近定位针头处设有半椭球状的限深 块,所述限深块包括朝向定位针头侧的平面结构和朝向定位主轴侧的弧面 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与定位针头相互垂直。所述限深块用来对颈椎间盘定 位器插入颈椎间隙的最大深度进行限位,该限深块形态上类似于子弹头的 半椭球状。将所述定位针头插入颈椎的椎间隙内,所述限深块也伸入体内, 当限深块的平面结构与脊椎表面贴合时,即表示定位针头已经插入至所限 定的最大深度,同时,限深块的平面结构设计增加了该定位器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主轴的外侧壁上设有防滑纹路。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主轴为空心结构。所述空心结构用于减轻颈椎间 盘定位器的自身重量。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针头的长度为6-12mm,直径为1mm;
所述定位主轴的长度为60-100mm,外径为3-6mm。
优选地,所述的限深块的半径为3-4mm。
更进一步,所述的定位针头的长度为10mm,直径为1mm;
所述定位主轴的长度为100mm,外径为5mm;
所述限深块中平面结构的半径为3.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减少手术准备时间,不需要在每次术前制 作专门用来插入椎间隙的注射器针头,且插入椎间隙的定位针头的长度能 够得到控制,避免了医源性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定位主轴2-定位针头3-限深块
31-平面结构32-弧面结构4-防滑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颈椎间盘定位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定位主轴1及定 位针头2,所述的定位主轴1的中轴线和定位针头2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上,该定位主轴1上靠近定位针头2处设有半椭球状的限深块3,所述限深 块3包括朝向定位针头2侧的平面结构31和朝向定位主轴1侧的弧面结构 32,所述平面结构31与定位针头2相互垂直。所述限深块3用来对颈椎间 盘定位器插入颈椎间隙的最大深度进行限位,该限深块3可以是类似于子 弹头的半椭球状。将所述定位针头2插入至脊椎内,所述限深块3也伸入 体内,当限深块3的平面结构31与脊椎表面贴合时,即表示定位针头2已 经插入至所限定的最大深度,同时,限深块3的结构设计增加了该定位器 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主轴1的外侧壁上设有防滑纹路4。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主轴1为空心结构。所述空心结构用于减轻颈椎 间盘定位器的自身重量。
所述的定位针头2的长度为10mm,直径为1mm;
所述定位主轴1的长度为100mm,外径为5mm;
所述限深块3中平面结构31的半径为3.5mm。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 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 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 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9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