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净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2533.3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2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圣兵;于志方;孙朝鹏;谢玲华;秦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铧淳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4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冯云 |
地址: | 314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净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加工废气净化领域,尤其是一种废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厂向大气排放的废气越来越多,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大气,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危害,因此废气需要进行处理才可以向外排放;工业领域常见的废气净化设备只具备废气净化机,处理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未进行二次后期处理,可能还会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质存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污染程度较高,废气净化不够彻底,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危害人体健康;工业生产常用的废气净化装置不具备智能监测设备,操作人员使用普通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不够准确,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进行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彻底、减少环境污染、观察检测方便及净化效率高的一种废气净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废气净化设备,包括吸收塔、吸收液槽、循环泵、管道、排气口、通风机及控制装置;吸收塔内设置有第一填料层、气流控制装置、第二填料层、第一喷淋器、除雾层、进气段空间、均流段及第二喷淋器,进气段空间位于吸收塔的最底端,进气段空间上端设置有均流段,均流段上端设置有第一填料层,第一填料层的上方设置有气流控制装置,气流控制装置可控制吸收塔内流通的气体使其均匀流通于吸收塔内的空间中,第一填料层和气流控制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喷淋器,气流控制装置上端设置有第二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气流控制装置紧密相连,第二填料层上方设置有除雾层,除雾层和第二填料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喷淋器;吸收塔顶端设置有排气口,吸收塔的一侧设置有通风机和控制装置,吸收塔的另一侧设置有吸收液槽,吸收液槽上设置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可检测吸收液槽内的酸碱度,吸收液槽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和吸收塔分别位于吸收液槽的两侧;吸收塔内的第一喷淋器和第二喷淋器均通过管道与循环泵相连;通风机外设置有可隔离噪音的隔音罩;控制装置位于通风机的上方,控制装置分别与气流控制装置和通风机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中设置有碱性物质,可对被喷淋的酸性气体进行化学反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风机为离心变速通风机,方便控制通风机的风速;
工作原理为:废气在通风机的动力作用下,迅速充满吸收塔下端的进气段空间,然后通过均流段均匀地上升到第一填料层;在第一填料层的表面上,气相中酸性物质与液相进行酸碱性化学反应;没有进化完全的废气继续上升到第二填料层,在第二填料层的表面上,气相中酸性物质与液相中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物质多数为可溶性盐类,随吸收液流入下部储液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吸收塔中喷淋器向下喷淋,吸收液的喷淋方向和废气向上的排气方向相反,使得吸收液和废气接触的更充分,又由于吸收塔内设置有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二级填料吸收处理工艺,使吸收塔吸收反应的更加彻底高效。
2.吸收塔上端设置有除雾层,除雾层采用高效除雾设计,克服了传统喷淋塔常见的雾沫夹带现象,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又进一步降低了吸收液的补给量。
3.吸收液槽上设置有检测装置,可实时检测吸收液槽内的液体酸碱度,若吸收液槽内的酸碱值出现过大或者过小,说明气体净化吸收的不彻底,可方便进行停机观察检测,避免过多的污染气体排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
4.净化设备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通风机和气流控制装置相连,可控制吸收塔内废气的流速,以达到对废气滞留时间的控制,保证了废气与填料层中物质的充分接触,保证了这一过程充分反应与稳定,提高了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废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铧淳塑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铧淳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25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