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防护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2377.0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4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琼;凌进;江伟;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航信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0 | 分类号: | H01Q1/5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5 | 代理人: | 刘勋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防护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技术。
背景技术
天线是通讯设备必备部件,暴露在高空中,遇到雷雨天气,极易遭受雷击,强大的雷电流会打坏通信设备,影响用户通信。现有技术是在天线旁边安装避雷针,不管是传统的避雷针还是改进型的优化避雷针都是采用的主动引雷方式,当雷雨云电荷达到一定程度,避雷针就会接闪,强大的雷电流通过避雷针、引下线、接地装置泄流到大地,这将会使整个泄流通道上产生很高的电位,当此电位大于引下线与天线的绝缘强度时,泄流通道上的高电位就会通过天线中的导体放电,使天线及通信设备遭受雷击损坏。
天线和避雷保护器装置在长时间使用后,难免会老化,受天气和雷击等因素的影响性能会降低或坏掉。传统的天线和避雷保护部分都是在接到投诉后再到现场监测和处理,属于事后监测;加上现场监测还需要关掉基站操作,会直接影响运营商的经济效益和用户的满意度;现场监测还受时间和地形的影响,不仅费时还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雷效果和可实现实时监控的智能防护天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智能防护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雷保护部分、天线和智能监测部分,防雷保护部分设置于天线的上方,并且与天线绝缘;防雷保护部分包括从上向下顺次设置的金属球电极、变阻抑制器、静电屏蔽环和引下线;变阻抑制器的两端分别与金属球电极和静电屏蔽环形成电连接,静电屏蔽环通过引下线接地;所述静电屏蔽环设置在绝缘柱上方,静电屏蔽环到天线顶端的垂直距离为H,全向天线的波长为λ,H与λ的关系满足H≥λ/2,引下线到全向天线顶端的水平距离L≥λ。
智能监测部分由传感器、采集器和智能监测模块组成,采集器与天线下端的同轴馈线连接,传感器与引下线连接,传感器、采集器分别和智能监测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天线为全向天线,其顶端设置有绝缘柱,防雷保护部分安装在绝缘柱的顶端。所述静电屏蔽环设置在绝缘柱上方。
或者,所述天线为定向天线,定向天线安装于支架的一侧,引下线设置于定向天线的背面。
雷电传感器穿过或紧贴引下线安装,雷电传感器采集到流过引下线的雷电信号,传输到智能监测模块进行处理,形成相关数据,包括雷电的波形、幅值、次数,用于在本地显示实现本地监控或传送到远程网管系统实现远程监控。
天线性能采集器串接于天线下的同轴馈线中或集成于智能监测模块中,天线性能采集器采集到的天线信号,传输到智能监测模块进行处理,转化为天线的驻波系数,用于在本地显示实现本地监控或传送到远程网管系统实现远程监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接闪或少接闪天线防雷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避雷针主动接闪带来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传统避雷针频繁引雷入地而产生的地电位反击、跨步电压等严重问题,减少了从电源线、信号线、天线上的感应雷。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了防雷保护部分和天线的性能智能监控功能,克服了天线和防雷器件因老化或受天气、雷击等影响使性能降低或坏掉时,需经用户投诉后被动地到现在检测和处理的弊病,实现了自动上报、告警和远程实时监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防雷保护部分;2:天线;3:智能监测部分;4:安装支架;5:金属球电极;6:变阻抑制器;7:静电屏蔽环;8:绝缘柱;9:引下线;10:抗风绳;11:传感器;12:采集器;13:智能监测模块;14:定向天线;15:金属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智能防护天线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防雷保护部分1、全向天线2、智能监测部分3组成。
其中防雷保护部分1由金属球电极5、变阻抑制器6、静电屏蔽环7和引下线9组成。
智能监测部分3由传感器11、采集器12和智能监测模块13组成。
金属球电极5在防雷保护部分1的上端(顶端),材料为不锈钢,下端与变阻抑制器6的一端牢固连接。变阻抑制器6另一端固定在静电屏蔽环7上。
防雷保护部分1的静电屏蔽环7下端通过绝缘柱8固定在天线2顶部,静电屏蔽环7到天线顶端的垂直距离H不小于全向天线的波长的二分之一,即H≥λ/2,λ为全向天线的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航信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中航信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23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强天线弹脚接触稳定性的结构
- 下一篇:蓄电池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