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3D打印机底盘调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47816.0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36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金唐桢;杨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国锋 |
主分类号: | B29C67/00 | 分类号: | B29C67/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印机 底盘 平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机底盘调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3D打印技术或3D打印机逐渐进入人们日常视野并流行起来。3D打印机是将原材料如塑胶、金属、木屑、沙子等逐层的累积起来,形成立体实物。采用熔融挤出成型技术3D打印机是将塑胶材料送到高温的熔融室内融化,将融化后的塑胶材料挤出,按照电脑程序指令逐层涂覆熔融塑胶材料并冷却,形成立体实物的一种技术。
3D打印机堆叠薄层的形式有多种多样。3D打印机与传统打印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墨水”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堆叠薄层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用于打印的介质种类多样,从繁多的塑料到金属、陶瓷以及橡胶类物质。有些打印机还能结合不同介质,令打印出来的物体一头坚硬而另一头柔软。
现有3D打印机在放置时当地面不平整时需要对机座进行水平调整,不然容易导致打印机误差大,且目前一般依靠手动调节来实现调平,这样依然存在误差大,难以满足高精度打印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底盘调平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3D打印机底盘调平装置,包括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端两侧设有固定杆,所述支撑底板上设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底板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调节电机,所述调节电机输出端与螺杆上端相连接,所述每一个螺杆下端与支撑套相连接,所述支撑底板下端面两侧分别设有激光对准器,所述支撑底板上端设有控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每一个调节电机型号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每一个螺杆与支撑套内侧底部之间间距为2mm~1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激光对准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电机、螺杆与激光对准器,这样当支撑底板不水平时,在激光对准器的作用下精确的测量位移偏差,在控制器的作用下精确的控制调节电机旋转,实现螺杆的旋转完成支撑底板的高度调节,实现支撑底板处于水平面上,提高了3D打印机的打印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板;2.固定杆;3.支撑平台;4.调节电机;5.螺杆;6.支撑套;7.激光对准器;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3D打印机底盘调平装置,包括支撑底板1,所述支撑底板1上端两侧设有固定杆2,所述支撑底板1上设有支撑平台3,所述支撑底板1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调节电机4,其中所述每一个调节电机4型号相同。所述调节电机4输出端与螺杆5上端相连接,所述每一个螺杆5下端与支撑套6相连接,其中所述每一个螺杆5与支撑套6内侧底部之间间距为2mm~10mm,这样确保螺杆5与支撑套6之间的间距具有一定的调节范围。
所述支撑底板1下端面两侧分别设有激光对准器7,其中所述激光对准器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支撑底板1上端设有控制器8。这样当支撑底板1不水平时,在激光对准器7的作用下精确的测量位移偏差,在控制器8的作用下精确的控制调节电机4旋转,实现螺杆5的旋转完成支撑底板1的高度调节,实现支撑底板1处于水平面上,提高了3D打印机的打印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国锋,未经杨国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78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赫兹多孔光纤
- 下一篇:自适应船用给水泵转速控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