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46612.5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5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荣斌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韩雪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生活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城市中生产和生活而产生的污水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还不高,工艺还有待完善,管理还比较落后,平均每150万人左右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并且还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投资利用率及处理出水率达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十分落后。
现有技术中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利用曝气风机及专用曝气装置向曝气池内供氧,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变成CO2和H2O,这也就是耗氧技术。曝气池内微生物在反应过后与水一起源源不断地流入二次沉淀池,微生物沉在池底,并通过管道和泵回送到曝气池前端与新流入的污水混合;二次沉淀池上面澄清的处理水则源源不断地通过出水堰流出污水厂,虽然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由于较为单一,能够处理污染物的类别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具有高去除率,满足各地城市需要,能够广泛、高效地处理各类污水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顺序连接的过滤池一、沉淀池、过滤池二、沉淀池二,厌氧池,好氧池,湿地,检测池和紫外灭菌池,所述沉淀池二设有至过滤池一的单向通道,所述好氧池设有至厌氧池的单向通道,所述检测池设有分别通向沉淀池二、厌氧池和湿地的单向通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环境友好,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不会造成影响,同时结合处理的方法不仅能够去除掉常规污染物,同时提高了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杜绝了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沉淀池二出口设有检测装置,能检测滤液中固体颗粒大小;所述好氧池出口设有检测装置,能检测出口水中含氮量与含磷量;所述检测池设有检测装置,能检测出口水中固体颗粒大小,含氮量和含磷量。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分段式设有回流系统,保证分段处理的出水的污染物含量均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下一步的处理不会因为含量超过承载力而导致最终处理效果的降低,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好氧池出水口设有检测装置,可以在保证检测含氮量和含磷量达标后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如不达标则返回继续这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循环设置,能够反复高效的进行处理,直到含量合格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使得经过厌氧池和好氧池处理的出水的污染物含量均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下一步的处理不会因为含量超过承载力而导致最终处理效果的降低,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检测池的检测可以判断各步处理的处理效果,当某一步的处理不达标时,根据污染物的含量选择不同的返回端,再次处理,从而保证最终进入紫外灭菌池中的污水内各污染物含量是达标的,使得处理系统能够应对在城市中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所有污水,不会因为某一种污染物排放过量而导致处理效果的降低,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一内设有栅网,所述栅网的栅格间隙大小为5~8cm;所述沉淀池一内设有聚凝剂,所述沉淀池一内设有分离滤板,所述分离滤板能将固液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一内设有恒温装置,能维持温度恒定在25~28℃的范围内,所述聚凝剂由摩尔比为1:1的ZnCl2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组成,所述聚凝剂的浓度为25ppm。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二内设有栅网,所述栅网的栅格间隙大小为0.3~0.8cm;所述沉淀池二内设有分离滤板,所述分离滤板能将固液分离,所述沉淀池二连有制肥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荣斌,未经张荣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66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