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电厂回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36559.0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9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章正传;李伟科;石佳;邓成刚;康欢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7/34 | 分类号: | F01K7/3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厂回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发电厂回热系统。
背景技术
发电厂回热系统是指从汽轮机中抽出一部分蒸汽进入加热器中加热给水,加热后的给水将进入锅炉省煤器中与省煤器烟侧的烟汽进行热交换。现有的回热系统其在发电机组高负荷运行时,通过高压缸的抽汽口将蒸汽抽至加热器中加热给水。而在低负荷运行时,在补汽口与补汽阀之间引出一条超高压抽汽管道,将补汽口作为另外一个抽汽口使用,将高压缸内较高温度的蒸汽反抽至加热给水,提高给水的温度,保证SCR脱硝所需烟温。由于超高压抽汽管道与补汽阀直接接通,虽然回热系统运行过程中补汽阀处于关闭状态,但是现有技术的补汽阀仍然容易漏汽,导致高压主汽通路中的高温、高压蒸汽容易泄漏到超高压抽汽管道上,引发回热系统超温、超压的风险;另外,目前常用的机组进行补汽的时候由于补入的汽流在汽轮机内部容易引发汽流不平衡现象,导致机组发生较为强烈的振动,引发安全隐患,并且,实际上也很少存在需要补汽的情况,资源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电厂回热系统,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证了发电机组低负荷运行时SCR脱硝系统的正常投入;同时,其避免了回热系统超温、超压的风险,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电厂回热系统,包括高压缸、补汽阀和至少一个高压加热器,所述高压缸上设有至少一个补汽口,所述补汽口与所述补汽阀的进汽口连通,所述补汽阀的出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抽汽管道,所述补汽阀的出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通过所述第一抽汽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抽汽管道设有第一闸阀和第一逆止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减温水管道,所述第一抽汽管道上设有减温器,所述减温器与所述减温水管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抽汽管道还设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位于所述减温器与所述高压加热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抽汽管道,所述高压缸设有抽汽口,所述抽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通过所述第二抽汽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抽汽管道和所述第二抽汽管道的出汽口均与所述高压加热器的进汽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抽汽管道设有第二闸阀,所述第一闸阀和所述第二闸阀均为电动闸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汽口为两个,两个所述补汽口以所述高压缸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加热器为两个,两个所述高压加热器并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抽汽管道和所述第二抽汽管道均设有多个疏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提供一种发电厂回热系统,其中补汽阀的进汽口与补汽口连通,补汽阀的出汽口与高压加热器连通,补汽阀不再与高压主汽通路连通,而是作为一个蒸汽流量调节阀与高压加热器连通。在发电机组低负荷运行时,从补汽口中将汽轮机内的蒸汽反抽,实现了更高参数的抽汽。将补汽口内更高压力和更高温度的蒸汽抽至高压加热器中进行给水加热,提高锅炉给水温度,保证SCR脱硝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NOx的排放,降低机组供电煤耗和锅炉排烟热损失。同时补汽阀不再与高压主汽通路连通,避免了高压主汽通路的高温、高压汽体通过补汽阀泄露至第一抽汽管道中,引发回热系统超温、超压的风险,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其制作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抽汽管道,所述补汽阀的出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通过所述第一抽汽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抽汽管道依次设有第一闸阀和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闸阀用于控制第一抽汽管道的关断隔离,所述第一逆止阀用于控制蒸汽的流向,防止蒸汽和水倒流。
所述第一抽汽管道上设有减温器,减温器用于降低蒸汽的温度,防止蒸汽温度过高,与高压加热器工作参数不匹配。同时,也避免增加锅炉排烟热损失。
所述第一抽汽管道还设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位于所述减温器的下游,确保最终进入高压加热器的蒸汽压力符合正常要求。当蒸汽压力超过允许压力数值时,安全阀将自动打开向外排放蒸汽,随着管道内压力的降低,其将重新关闭,从而防止管道和设备的超压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365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马力卡车发动机铝合金摇臂
- 下一篇:一种新型矿井自动化控制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