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酯化釜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01819.0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2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弥勒市康和甘油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F28D7/06;F28F9/013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王远同;朱智华 |
地址: | 652399 云南省红***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提高 热效率 酯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用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酯化釜。
背景技术
在酯化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酯化釜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人们将换热器的壳体和换热管管束设计成各种形状,以增大热交换面积,由此导致现有的酯化釜内部需要设置支撑架固定换热器,以防止压迫到酯化釜内壁,由于支撑架本体是密闭的,会在换热器与支撑架连接部形成热交换的“传热死区”和物料沉积传热死区的存在致使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无法被充分利用,因此会影响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并在传热死区易于结垢,进一步降低传热效率,导致热循环效率下降,造成生产中溶剂大量浪费,酯化物料反应不到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酯化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釜体和U形管束和支撑架,U形管束上设有若干支撑架,支撑架的下支架固定于釜体的内壁,支撑架上开有若干槽孔,使热流体顺利通过,不会因支撑架的阻挡形成热交换的“传热死区”。
所述支撑架下支架的侧面设有相对称的斜面,可避免物料流动过程中受到槽孔下方实体部分的阻挡导致物料沉积形成阻塞,使沉积物料受流动冲刷顺斜面流走。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上设有槽孔,能使热流体顺利通过U形管束,不会因支撑架的阻挡形成热交换的“传热死区”,避免物料沉积酯化釜底部形成阻塞,又去除热交换的“传热死区”增大换热面积使其换热效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中标示:1—釜体,2—U形管束,3—支撑架,3a—下支架,3b—上支架,3c—凹槽,3d—斜面,3e—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酯化釜,包括釜体1,U形管束2和支撑架3,所述U形管束2外围设有若干道支撑架3,支撑架3的下支架3a固定于釜体1的内壁上,上支架3b固定U形管束2;所述支撑架3上开有若干槽孔3e。
所述上支架3b设有凹槽3c。
所述凹槽3c与U形管束2的尺寸相匹配,能很好的固定U形管束2。
根据图4所示,所述支撑架3下支架3a的侧面设有相对称的斜面3d,使沉积在支撑架3之间的热流顺利通过,避免造成淤积。
所述斜面3d的角度为15°—45°。
所述下支架3a的外径与釜体1的内径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根据换热管束的实际大小,制作上支架的的弧度和凹槽,是凹槽与换热管束配合,在支撑架本体上开若干槽孔;再做下支架,下支架设有对称的斜面。使用时,上支架与换热管束接触做支撑,下支架固定在釜体内壁上,当热流进入换热器壳体内的支撑架位置时,会从支撑架的槽孔通过,不会因支撑架的阻挡而滞留在壳体底部和形成“换热死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弥勒市康和甘油酯有限公司,未经弥勒市康和甘油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1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外置搅拌冲击棒的反应釜
- 下一篇:一种撞击流多相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