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偏载伺服油缸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73971.2 | 申请日: | 2015-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1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响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响芝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7 | 代理人: | 吴清瑕 |
地址: | 51014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偏载 伺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伺服油缸,特别是能承受一定的径向载荷且能保证活塞杆与缸套内孔不发生金属摩擦的抗偏载伺服油缸。
背景技术
伺服液压缸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装置,要求其有较高的响应频率、较高的行走精度,、较长的使用寿命等特性。与液压伺服系统(有伺服阀或比例阀)、位移传感器、控制软件等组成开式或闭式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而伺服液压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液压元件。
普通液压缸的组成基本上由缸筒和缸套、活塞和活塞杆、密封装置、缓冲装置和排气装置五部分组成。
伺服液压缸与普通液压缸相比,基本组成一样,但由于伺服液压缸的位置、速度是由液压伺服系统控制的,伺服液压缸一般不需要缓冲装置。
为保证伺服液压缸有较高的响应频率、行走精度高,,使用寿命又较长,其零件的加工精度较高,例如缸筒内孔的尺寸精度、行为精度要求都高,一般都要求达到体IT7-IT6。同时普通液压缸还无法承受径向载荷,而径向载荷对伺服液压缸来说又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零件加工一定存在误差,同时伺服液压缸在行走过程中不断改变速度,加速度较大,在很多场合瞬间加速度超过3g,一旦活塞杆上销轴的自位轴承来不及调整位置就会产生偏载,一有偏载就会产生径向载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承受一定的径向载荷且能保证活塞杆与缸套内孔、活塞与缸筒内孔不发生金属摩擦的抗偏载伺服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抗偏载伺服油缸包括缸筒、活塞、活塞杆,所述活塞是内静压轴承体,该内静压轴承体固置于活塞杆的内端部,在缸筒的开口端固置有外静压轴承体,内静压轴承体与缸筒内孔组成内静压轴承,外静压轴承体与活塞杆外表面组成外静压轴承。
以上所述的内静压轴体和外静压轴承体上分别设有节流器,所述节流器是固定节流器或者是反馈节流器。
以上所述固定节流器可以是小孔节流器、毛细管节流器或者是间隙节流器。
以上所述反馈节流器可以是滑阀反馈节流器或者是薄膜反馈节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缸筒的开口端固置有圆筒形缸套,阶梯圆筒形外静压轴承体设在缸套与活塞杆之间并固置在缸套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抗偏载伺服油缸既有较高的响应频率又有较高的行走精度,同时又能承受一定的径向载荷,保证活塞杆与缸套内孔不发生金属摩擦。抗偏载伺服液压缸还能提高橡塑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静压轴承构造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C-C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塞杆的受力之一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塞杆的受力之二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抗偏载伺服油缸包括缸筒1、活塞、活塞杆3,所述活塞是内静压轴承体2,该内静压轴承体2用螺母16固定安装在活塞杆3的内端部,在缸筒1的开口端固定安装有外静压轴承体4,内静压轴承体2与缸筒1内孔组成内静压轴承,外静压轴承体4与活塞杆3外表面组成外静压轴承。
在外静压轴承体4上沿周向加工有四个油腔,在内静压轴承体2上沿周向加工有两排共八个油腔。每个油腔相对应的轴承体上的进油孔内安装有一个节流器5,节流器5是固定节流器,也可以用反馈节流器。
本实用新型所用固定节流器5是小孔节流器,也可以用毛细管节流器或者是间隙节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节流器5也可用滑阀反馈节流器或者薄膜反馈节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缸筒1的开口端固定安装有圆筒形缸套6,阶梯圆筒形外静压轴承体4安装在缸套6与活塞杆3之间并用螺栓14固定安装在缸套6上。
在活塞杆3的杆体内沿其轴向加工有输油孔7和回油孔8,所述输油孔7和回油孔8的一端分别与内静压轴承体2的进油孔和回油孔连接。所述输油孔7和回油孔8的另一端分别与活塞杆3外端上的进油接头9和回油接头10连接。
在外静压轴承体4的外端部加工有进油孔,在其内侧加工有回油孔。在外静压轴承体4的外端部固定安装有接头体15。外静压轴承体4上的进油孔与固定安装在接头体15上的进油接头11连接,所述回油孔与缸套6上的回油接头12连接。
在缸套6上和缸筒1的封闭端分别安装有与缸筒1内孔连接的液压油接头13。
在缸筒1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自位轴承17。进油接头9和进油接头11的进油口分别与减压阀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响芝,未经张响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739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型液压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压电风扇的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