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58468.X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99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郑明春;任晓鹏;周俊文;常军;彭金辉;邵娅敏;李鑫培;张佴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6/64 | 分类号: | H05B6/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加热 旋流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属于微波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液体搅拌装置中,广泛的使用旋浆式、涡轮式、浆式、磁力、锚式等类型的搅拌器,然而,当对管道传送过程中的微波加热用液体进行搅拌时,上述各种搅拌器均存在装置结构复杂、安装和拆卸困难、使用寿命短、搅拌效率低等缺陷,导致经济成本增加,不利于工业的高效生产。这使得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使用寿命长、搅拌效率高的微波加热液体用搅拌装置成为解决目前困境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本装置能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微波加热液体搅拌困难的问题,且该装置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实用,便于拆装,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包括旋流主体圆筒2、抑制器、波导口6、竖式炉内胆11和竖式炉腔体12,所述旋流主体圆筒2包括旋流器壁9和螺旋式叶片10,竖式炉腔体12内部设有竖式炉内胆11,竖式炉腔体12外部设有波导口6,竖式炉腔体12顶部设有抑制器(抑制器7),竖式炉腔体12底部依次连接抑制器(抑制器3)、旋流主体圆筒2,旋流器壁9内部焊接螺旋式叶片10。
所述旋流器装置还包括竖式炉壳体4和炉门5,竖式炉壳体4包裹竖式炉腔体12,竖式炉壳体4呈多面体,每一面上设有炉门5。
所述抑制器和旋流主体圆筒2中间设有法兰接口1,旋流主体圆筒2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孔8与法兰接口1连接。
所述螺旋式叶片10为单个单旋式、若干单旋式螺旋式或单个多旋式螺旋式叶片。
上述抑制器、炉门5上设有吸波材料。
上述法兰接口1、旋流主体圆筒2、螺旋式叶片10、抑制器均为304不锈钢板材质。
该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的使用方法为:需加热液体经管道自下而上流经旋流主体圆筒2时,在旋流器壁9内部的螺旋式叶片10作用下流动特性发生变化,达到微波加热用液体自动搅拌的效果,搅拌后的液体沿旋流主体圆筒2内壁进入竖式炉内胆11,微波源通过竖式炉腔体12外围壁面上的波导口6向竖式炉腔体12发射微波,对竖式炉内胆1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旋流器的搅拌使液相成分更加均匀,极大地增加了液体的吸波能力,使微波炉对液体的加热效率显著提高,呈多面体的竖式炉壳体4、炉门5和抑制器3、抑制器7均设有吸波材料,可以吸收微波源向外辐射的微波,防止微波泄漏,减少微波对人体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有效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微波加热液体搅拌困难的问题,且便于拆装,使用寿命长,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个单旋式螺旋式叶片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若干单旋式螺旋式叶片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单个多旋式螺旋式叶片结构图。
图中:1-法兰接口,2-旋流主体圆筒,3-抑制器,4-竖式炉壳体,5-炉门,6-波导口,7-抑制器,8-螺栓连接孔,9-旋流器壁,10-螺旋式叶片,11-竖式炉内胆,12-竖式炉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该微波加热旋流器装置,包括旋流主体圆筒2、抑制器、波导口6、竖式炉内胆11和竖式炉腔体12,所述旋流主体圆筒2包括旋流器壁9和螺旋式叶片10,竖式炉腔体12内部设有竖式炉内胆11,竖式炉腔体12外部设有波导口6,竖式炉腔体12顶部设有抑制器(抑制器7),竖式炉腔体12底部依次连接抑制器(抑制器3)、旋流主体圆筒2,旋流器壁9内部焊接螺旋式叶片10。
其中旋流器装置还包括竖式炉壳体4和炉门5,竖式炉壳体4包裹竖式炉腔体12,竖式炉壳体4呈多面体,每一面上设有炉门5;抑制器和旋流主体圆筒2中间设有法兰接口1,旋流主体圆筒2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孔8与法兰接口1连接;螺旋式叶片10为单个单旋式螺旋式叶片;抑制器、炉门5上设有吸波材料;法兰接口1、旋流主体圆筒2、螺旋式叶片10、抑制器均为304不锈钢板材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584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感应加热的自动粘合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