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8879.0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36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吕璐;叶毅;陈思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5H11/00 | 分类号: | H05H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郭受刚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电子感应加速器中的绝缘环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感应加速器是利用感生电场来加速电子的一种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在电磁铁的两极间设置有一真空室,电磁铁受交变电流激发,在电磁铁的两极间产生一个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弱并对称分布的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又在真空室内激发感生电场,其电场线是一系列绕磁感应线的同心圆;采用电子枪把电子射入真空室,电子受到感生电场的作用而被加速,同时磁场的洛伦兹力使电子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电子感应加速器主要包括注入器、脉冲功率系统、测控系统、辅助系统以及多个依次连接的加速腔,图1是加速腔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为了对真空管11和变压器油进行隔离,在两个加速腔通过法兰12对接前,需要安装绝缘环13。
在两个加速腔对接前,所述绝缘环13只是套在所述真空管11上,并没有进行固定。为了防止所述绝缘环13产生松动而影响加速腔的对接,需要在两个加速腔对接过程中对所述绝缘环13进行支撑。现有技术中,对所述绝缘环13进行支撑主要是依靠安装人员。具体地,加速腔左右两边的安装人员每人各拿一个较薄的钢板尺,双手小心压住所述绝缘环13径向靠外边沿处,然后通过吊车将另一个加速腔吊入工装位。此种支撑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将另一个加速腔吊入工装位的时间过长(近30分钟),安装人员的双手容易疲劳而使所述绝缘环13松动,导致加速腔对接失效;由于所述绝缘环13径向的厚度有限,钢板尺易于进入所述绝缘环13的内边沿而带入微尘,对所述真空管11内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将另一加速腔吊入工装位的过程中,容易夹伤正在支撑所述绝缘环13的安装人员的手指,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采用现有方法支撑电子感应加速器中的绝缘环易导致安装失效、代入微尘、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电子感应加速器中加速腔的绝缘环,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夹板和夹架。所述夹板与所述夹架铰接构成杠杆结构;所述夹架适于通过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加速腔的法兰边沿,并向所述夹板的一端提供压力以将所述夹板的另一端压在所述绝缘环的径向表面上。通过将夹板和夹架设置为杠杆结构,夹架向夹板的一端提供压力时,夹板的另一端可以将绝缘环压住,稳固地支撑绝缘环。由于夹架是固定在法兰边沿,不需要安装人员手动支撑,因而在将另一加速腔吊入工装位的过程中绝缘环不会发生松动,保障了加速腔对接的可靠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了加速腔的二次污染。
可选的,所述夹架包括第一紧固件、凹槽、支撑板、连接件以及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凹槽连接,适于将所述凹槽紧固地套在所述法兰边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凹槽的一个侧壁连接,且与所述凹槽的一个侧壁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适于与所述夹板铰接;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适于向所述夹板的一端提供压力。将夹架设置为通过凹槽与法兰边沿卡接,方便支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提高了加速腔的安装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为第一调节螺栓,所述第一调节螺栓穿过所述凹槽的另一个侧壁,并与所述凹槽的另一个侧壁螺纹连接。通过将第一紧固件设置为调节螺栓,夹架可以安装在不同厚度的法兰边沿。
可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另一个侧壁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适于抵紧所述法兰边沿。通过将第一紧固件设置为弹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向法兰边沿提供压力,从而将夹架固定在法兰边沿。
可选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第二调节螺栓,所述第二调节螺栓穿过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支撑板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适于抵紧所述夹板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夹板包括销孔,所述连接件包括销钉和两个相对的连接板;所述销钉穿过所述销孔且垂直连接在两个相对的连接板之间,两个相对的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夹板的另一端为倒角结构。通过对夹板的另一端进行倒角,可以减小夹板对绝缘环径向表面的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8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约材料与空间的四层PCB板组件
- 下一篇:静电释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