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36064.0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99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孙贝;李洋;刘晓;贾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水俤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填充 隧道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挖掘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隧道挖掘中,从施工造价及施工速度考虑,施工方法的选择顺序为: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交叉中壁法、双侧壁导坑法;从施工安全角度考虑,其选择顺序应反过来。如何正确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但必须符合安全、快速、质量和环保的要求,达到规避风险、加快进度和节约投资的目的。在岩石工程中的隧道挖掘中,一般使用炸药爆破施工或盾构机进行施工。炸药爆破施工安全性差,对周围岩石的扰动较大,施工困难;盾构机由于机器庞大复杂、造价高、耗能高,一些中小型工程使用过程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为隧道过渡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所述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隧道围岩层1、支护区2和渣土区3;所述隧道围岩层1的内下方设有弧形的支护区2;所述渣土区3位于支护区2的内下方,其呈扇形且圆心与支护区2的弧心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所述支护区2为用刀具切割并去除土体后获得的弧形空腔,该弧形空腔内注入有注浆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所述支护区2通过刀盘上的刀具采用切割法复刻获取或沿支护区2逐点、分段切割获取。
所述支护区2内的注浆材料为环氧树脂或聚氨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所述支护区2的厚度≧4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所述支护区2的切割施工与支护的搭建两项工作同时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为隧道过渡体。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切割法的优点,在施工过程实时调整横截面尺寸,进行变截面隧道挖掘;可挖掘隧道曲线半径取决于刀盘工作直径,尺寸范围广;集挖掘、支护及运渣于一体,挖掘效率高、节约人力和物力、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图1: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示意图;隧道围岩层-1、支护区-2、渣土区-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隧道围岩层1、支护区2和渣土区3;所述隧道围岩层1的内下方设有弧形的支护区2;所述渣土区3位于支护区2的内下方,其呈扇形且圆心与支护区2的弧心重合。所述支护区2为用刀具切割并去除土体后获得的弧形空腔,该弧形空腔内注入有注浆材料。所述支护区2的轮廓通过刀盘上的刀具采用切割法复刻获取。所述支护区2的厚度及注浆材料根据支护的强度在施工前计算确定。所述注浆材料为环氧树脂。所述支护区2的厚度为42mm。所述支护区2的切割施工与支护的搭建两项工作同时进行。将渣土区3的渣土分割切块运出,形成隧道。
实施例2
一种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隧道围岩层1、支护区2和渣土区3;所述隧道围岩层1的内下方设有弧形的支护区2;所述渣土区3位于支护区2的内下方,其呈扇形且圆心与支护区2的弧心重合。所述支护区2为用刀具切割并去除土体后获得的弧形空腔,该弧形空腔内注入有注浆材料。所述支护区2的半径R和渣土区3的半径r能根据隧道使用要求和施工技术要求在隧道挖掘过程中实时调整。所述支护区2的轮廓通过刀盘上的刀具沿支护区2逐点、分段切割获取。所述支护区2的厚度及注浆材料根据支护的强度在施工前计算确定。所述注浆材料为聚氨酯。所述支护区2的厚度为53mm。所述支护区2的切割施工与支护的搭建两项工作同时进行。将渣土区3的渣土爆破后运出,形成隧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时填充式隧道支护结构为隧道过渡体。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切割法的优点,在施工过程实时调整横截面尺寸,进行变截面隧道挖掘;可挖掘隧道曲线半径取决于刀盘工作直径,尺寸范围广;集挖掘、支护及运渣于一体,挖掘效率高、节约人力和物力、安全系数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60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缆沟槽模板台车
- 下一篇:六自由度混联式全液压掘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