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7986.0 | 申请日: | 201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1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先;黄志宏;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增城华昌塑料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会龙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用芬顿 流化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
背景技术
流化床是处理污水的一种设备,原有的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是让空气中的氧气充分与污水接触,使空气中的氧充分溶解于污水,在一些情况下,空气中的氧与污水充分溶解后,仍然不能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需要加入适量的药剂,使药剂与污水进行混合。工业生产污水通常具有浓度高、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等特性,造成生物处理后污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芬顿试剂由亚铁离子与过氧化氢组成的体系,能生产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在水溶液中与难降解有机物生成有机自由基使之结构破坏,最终氧化分解,芬顿试剂的使用广泛,芬顿流化床氧化法是基于传统芬顿氧化法改良的低污泥式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利用了芬顿试剂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功能,同时利用流化床的方式使芬顿法所产生的三价铁大部分得以结晶或者沉淀披覆在担体表面,结合同相化学氧化(芬顿法)、异相化学氧化(H2O2/FeOOH)、流体化床结晶及FeOOH的还原溶解功能,促进化学氧化及传质效率,以实现COD去除,该项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污水COD去除方法。
芬顿流化床是该项技术中的核心设备,关系到污水处理过程能否高效进行。在实际工程设计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流化床结构设计(塔体体积与高度设计、布水器设计、进水回流设计、分离与排渣设计等)不合理而导致的一系列运行问题,例如,污水处理效率低,药剂利用率低,药剂消耗较高,电能消耗高,操作成本高等,这些运行问题关系到芬顿流化床氧化法的推广及运用。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流化床,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需要一种流化床处理污水的方法,以使芬顿氧化法更好的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降低电能及药剂消耗,提高药剂利用率及污水处理效率,能够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水COD值。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包括塔体、布水器、进水管道、循环管道、循环水泵和加药管道和排水管道,所述布水器置于塔体内部的底端,布水器内腔与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道通过所述循环水泵与塔体底部连通,所述循环管道与排水管道分别位于塔体两侧,并且所述循环管道和排水管道与塔体内腔连通;所述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塔体的上部,所述循环管道的另一端及进水管道均与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药管道位于塔体上端靠近循环管道入口处,加药管道分为硫酸亚铁加药管道与双氧水加药管道;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分别与塔体相连的排水管道一和排水管道二,并在塔体下端汇集于一条管道,所述塔体内腔设置有担体材料硅砂,所述担体材料硅砂位于所述布水器的表层。本实用新型的芬顿流化床结构设置合理,通过选择合适的塔体长径比、担体硅砂粒度及布水方式,使硅砂充分悬浮并分散于塔体待处理的污水内,同时降低电能消耗;通过合理调控管道阀门的开启及药剂的自动添加,以简化操作过程,并实现药剂的高效利用,降低成本。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该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的塔体总高度H与塔体主体部分的内径d的比值为3~10:1,塔体的下端为圆弧形结构,塔体的上端为倒锥形管结构,倒锥形管结构的圆锥角为30~75°,倒锥形管结构上端内径D为塔体主体部分内径d的1.5-3倍,倒锥形管结构的上端连接一段柱形管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用芬顿流化床的塔体倒锥形结构设计简单实用,塔体尺寸比例设置合理,在保证硅砂悬浮高度的同时,可避免悬浮的硅砂经由塔体上部进入循环管道损坏水泵叶片,也可防止硅砂经排水管道流失。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塔体的内腔与循环管道之间通过循环管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塔体的内腔与排水管道之间通过排水管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循环管道的进水口低于排水管道最上端的进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循环管道及排水管道上分别设有阀门,所述阀门采用电磁阀控制系统对阀门开启时间、开合大小进行控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担体材料硅砂的装填体积约为塔体体积的10%~30%,下端的排水管道的进水口高于担体材料硅砂的装填高度;所述担体材料硅砂粒径范围为0.1mm~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增城华昌塑料五金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增城华昌塑料五金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7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