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1324.2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7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兵;类淑霞;李翔;张伟;袁顺全;臧振远;李梓涵;罗楠;王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E21F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10008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复耕 中的 构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
背景技术
由于工矿业开发,我国出现大面的工矿废弃地,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废弃或无法耕种;同时,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常年堆积在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煤矸石山,煤矸石山易发生自燃,受雨水淋溶后易污染环境,同时,还压占土地资源。现有的煤矸石充填复垦一般采用煤矸石直接充填沉陷区再覆表土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复垦效果,但复垦地土壤保水、保墒、保肥性能差,耕作的农作物产量低,不能最大程度恢复沉陷区土地使用价值。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煤矸石填充方法所形成的土体构型的土壤保水、保墒、保肥性能差,耕作的农作物产量低,不能最大程度恢复沉陷区废弃土地使用价值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包括在待填充废弃地底层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混合层、生土层和耕作层,所述混合层包括煤矸石填充区和生土填充区;所述生土填充区由多个隔离线段区组成字形结构,所述生土填充区将所述煤矸石填充区隔离为多个部分。
优选的,所述字形结构为“田”字形或者“米”字形。
优选的,所述字形结构为多个,每个字形所占地块的面积为100平方米。
优选的,所述煤矸石填充区和所述生土填充区的厚度均为1-2米。
优选的,所述混合层的层面的坡度小于3°;所述待填充废弃地底层的坡面的坡度小于3°。
优选的,所述生土层的厚度为30-40cm;所述耕作层的厚度为25-35cm;所述隔离线段区的宽度为2.5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土体构型在待填充废弃地底层由下至上依次建立了立体式的混合层、生土层和耕作层的土体构型,混合层包括煤矸石填充区和生土填充区,生土填充区由多个隔离线段区组成字形结构,生土填充区将煤矸石填充区隔离为多个部分,这种土体构型不仅有煤矸石和生土的垂直结合,还有水平结合,生土填充区可以保持水分,煤矸石填充区虽然不保持水分,但是可以进行水分的迁移,通过网络结构的生土填充区的建立,使水分最终迁移并保持在生土填充区,从而避免了水分迅速流失,大大提高了水分保持率。
同时,耕作层可以保持水分和养分,耕作层的下面填充生土层,生土层可以有效的保持水分,供耕作层农作物生长使用,这种土体构型具有良好的土壤保水、保墒、保肥效果,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实现了废弃地的再利用,达到了土地整治的目的,最大程度恢复沉陷区废弃土地使用价值的问题。
进一步地,使用煤矸石进行填充,利用了废弃的煤矸石资源,同时节约了生土资源,降低了裸露的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田”字形的混合层;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米”字形的混合层。
图中:1:耕作层;2:生土层;3:煤矸石填充区;4:待填充废弃地底层;5:生土填充区;6:混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弃地复耕中的土体构型,包括在待填充废弃地底层4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混合层6、生土层2和耕作层1,混合层2包括煤矸石填充区3和生土填充区5;生土填充区5由多个隔离线段区组成字形结构,本实施例中,隔离线段区的宽度为2.5m,生土填充区5将煤矸石填充区3隔离为多个部分。待填充废弃地底层4的地表的坡度≤3°并且,确保土地沉降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未经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13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