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手扫描的磁共振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1434.2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9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丁长青;丁爱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长青 |
主分类号: | A61B5/055 | 分类号: | A61B5/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7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扫描 磁共振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单手扫描的磁共振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手腕关节检查多采用包裹式表面线圈的方式,但由于缺乏辅助摆位装置,患者摆位较为随意,手指多自然屈曲,手部关节及骨骼常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长时间扫描时舒适度稍差,使患者易于产生不自主运动,造成扫描运动伪影,给诊断带来困难,有时不得不重新扫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单手扫描的磁共振辅助装置,能有效克服手关节扫描时常规摆位缺陷,减少重复扫描次数,减轻患者不适感,不但提高检查流量,由于可以对病灶进行对比观察,也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手扫描的磁共振辅助装置,包括能够拆卸的盒体,其中一半盒体的内侧设有能够与大拇指外展或内收15度且四指平伸状态下的手掌掌心吻合的手形凹槽,另一半盒体的内侧为平面。
所述手形凹槽对应大拇指外展15度状态下的大拇指部位设置大拇指凹槽Ⅰ。
所述手形凹槽对应大拇指内收15度状态下的大拇指部位设置大拇指凹槽Ⅱ。
所述大拇指凹槽Ⅱ的深度大于手形凹槽其余部位的深度。
所述手形凹槽对应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的部位设置大鱼际肌凹槽和小鱼际肌凹槽,大鱼际肌凹槽和小鱼际肌凹槽的槽体深度大于除大拇指凹槽Ⅱ以外的手形凹槽其余部位的深度。
所述两半盒体的边缘对应设置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磁共振辅助装置对应左手和右手分别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本装置能有效减少患者在进行单手关节磁共振扫描时产生不自主运动的现象,减少重复扫描次数、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检查流量;同时,能够确保进行双手磁共振同时扫描时确保位置一致,利于对双手关节病灶进行对比观察,更利于诊断疾病。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盒体,2.手形凹槽,3.大鱼际肌凹槽,4.小鱼际肌凹槽,5.大拇指凹槽Ⅰ,6.大拇指凹槽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单手扫描的磁共振辅助装置,包括能够拆卸的盒体1,其中一半盒体1的内侧设有能够与大拇指外展或内收15度且四指平伸状态下的手掌掌心吻合的手形凹槽2,另一半盒体1的内侧为平面。
所述手形凹槽2对应大拇指外展15度状态下的大拇指部位设置大拇指凹槽Ⅰ5。
所述手形凹槽2对应大拇指内收15度状态下的大拇指部位设置大拇指凹槽Ⅱ6。
所述大拇指凹槽Ⅱ6的深度大于手形凹槽2其余部位的深度。
所述手形凹槽2对应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的部位设置大鱼际肌凹槽3和小鱼际肌凹槽4,大鱼际肌凹槽3和小鱼际肌凹槽4的槽体深度大于除大拇指凹槽Ⅱ6以外的手形凹槽2其于部位的深度。
所述两半盒体1的边缘对应设置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磁共振辅助装置对应左手和右手分别设置。
当检查手背面时,将带有手形凹槽2的半边盒体1平放在扫描床上,掌心朝下,双手放置在手形凹槽2内,再将另一半盒体1扣合在其上部,并用螺栓连接;当检查手心一侧时,将内侧设为平面的一半盒体1放置在扫描床上,掌心朝上,双手放置在盒体1上,再将带有手形凹槽2的半边盒体1扣合在其上部,并用螺栓连接。在以上过程中,根据检查需求,调节大拇指的角度,当大拇指内收15度时,将其嵌入大拇指凹槽Ⅱ6中,当大拇指外展15度时,将其嵌入大拇指凹槽Ⅰ5中,同时掌心的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能够吻合嵌入大鱼际肌凹槽3和小鱼际肌凹槽4中,限制手部活动,充分保证手背水平,能有效减少患者在进行单手关节磁共振扫描时产生不自主运动的现象,能同时满足俯卧位、仰卧位状态下的扫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长青,未经丁长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14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