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抽气式回转空气预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1087.0 | 申请日: | 2015-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9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良;吕俊复;张海;岳光溪;刘建民;李永生;倪维斗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中电恒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陈英俊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抽气式 回转 空气 预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转空气预热器,属于火力发电厂利用尾部烟道热烟气对冷空气进行回转预热的设备。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已逐渐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俨然已成为各行各业研究人员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而电力作为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支撑行业,其中火力发电所消耗的煤炭资源约占煤炭总消耗量的一半,在能源结构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火力发电机组,在同样蒸汽参数的条件下,锅炉效率是影响机组煤耗的最关键因素。当前技术水平下,锅炉设计效率大都在92%以上,其效率的损失中排烟损失仍然首当其冲。采用空气预热器利用尾部烟道热烟气对冷空气进行加热是当前火力发电机组普遍采用的技术。而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由于其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成为现在大型火电机组广泛采用的空气预热设备。然而由于其转子蓄热片旋转轮流经过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动静部件之间不可避免的间隙造成压力相对较高的空气向压力较低的烟气侧漏风。虽然通过密封片等多种密封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漏风率,但就目前应用的实例看,大型火电机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普遍在8~10%之间。如此之大的漏风率一方面造成送风机、引风机电耗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其低温空气直接与热烟气混合,降低了烟气气温,减小了烟气与空气的传热温压,影响对冷空气的预热效果,同时大大增加了烟气的流量,在排烟温度难以下降的条件下,大大增加了锅炉的排烟损失,直接影响锅炉效率。按当前锅炉运行排烟损失普遍在140℃左右(折合对锅炉效率影响约6~7%左右)计算,10%的漏风率直接导致锅炉排烟损失增加0.6~0.7%左右,影响机组供电煤耗2g/kW.h以上。
随着近年来整个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日趋重视,国家层面出台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的节能减排政策,火电行业开始从各个角度设法提高机、炉、辅的效率,在降低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方面也应生出诸多先进技术,如可调式密封技术、VN密封技术、接触式密封技术、柔性密封技术、刷式密封技术、自适应密封技术等。通过对空气预热器漏风的理论分析,密封片两侧的压差和动静部件之间的间隙面积是影响漏风的两个最直接因素。而现有的密封技术大都在设法降低密封处间隙方面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受热部件动态变形、密封部件磨损等问题无法解决,其效果只能是暂时的。从目前的运行效果看,大都在初装期效果较好,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密封设备的磨损、变形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漏风率逐渐升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预热器漏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抽气式回转空气预热器,旨在采用降低烟气侧漏风间隙处压差的办法,达到降低乃至消除漏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抽气式回转空气预热器,包括回转空气预热器外壳、转子、密封片以及安装在转子与外壳间的密封板,其特征在于:该空气预热器还包括抽气系统,所述抽气系统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密封板上的至少一个抽气口、至少一个安装在密封板上包络抽气口的收风箱、至少一个抽气风机和空气利用设备;抽气风机的入口通过抽气管道与收风箱连接,抽气风机的出口通过出风管道与空气利用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抽气系统采用一个抽气风机,该抽气风机与多个收风箱通过抽气管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密封片安装在密封板上靠近转子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板为径向密封板,密封片为径向密封片;或密封板为轴向密封板,密封片为轴向密封片;或密封板同时包括径向密封板和轴向密封板两种,密封片同时包括径向密封片和轴向密封片两种。
所述的抽气口的形状为多边形口、圆形口、椭圆形口、窄缝、扇形口或以上各种形状的组合。
所述的空气利用设备为空气预热器后的热风风道、空气预热器前的冷风风道、风机入口管道、锅炉一次风管道、烟道、炉膛、干燥设备或环境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中电恒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中电恒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1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