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31379.1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6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倩;张国琛;李秀辰;母刚;蒋先龙;王庆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B1/00 | 分类号: | B04B1/00;B04B15/02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高学刚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油装置,特别是一种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油品的需求量直线上升,事故性溢油问题也逐渐凸显,溢油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世界年石油总产量已超过22亿吨,但是在开采、输送、储存、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管道泄漏、储油罐泄漏和钻油井溢油等原因造成每年约800~1000万t油品进入环境,我国每年有近60万吨的油品进入环境,引起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严重污染甚至事故性爆炸,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人员会采用吸油材料对泄露的石油进行吸附,以达到对石油回收的目的,但如何快速、低成本的将吸附在吸油材料内的石油分离出来一直是业内的一个难点问题,因此现在需要能够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工作效率高,脱油效果好的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板1上方设置有壳体2,壳体2的顶端设置有顶盖3,在壳体2内转动支撑有通过电机4驱动的离心筒5,在离心筒5的筒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脱油孔6,在离心筒5外的壳体2中设置有与离心筒5同心的第一筒7,第一筒7外设置有第二筒8,离心筒5与第一筒7之间为工作腔9,第一筒7与第二筒8之间为水浴腔10,在水浴腔10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在顶盖3上还设置有与水浴腔10相连通的注水口11,与工作腔9相通的设置有排油口12。
所述的加热元件为干式加热器。
所述的离心筒5的顶部敞开。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脱油装置,通过在离心筒外围增设水浴加热结构的方式对离心筒内的吸油材料进行加热升温,能够有效降低油污的粘稠度,从而提高脱油效果;这种水浴加热的方式对于吸油材料来说属于间接加热,其环境温和,杜绝了材料中所吸附的原油、柴油等易燃易爆成分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且为水浴提供能量的加热源为干式加热器,在无水状态下干式加热器仍然可以对离心筒内的吸油材料进行加热升温,适用范围更广;并且离心筒的顶部敞口,这样既能够让其内的热量及时散发,保证脱油过程安全,又能对离心筒进行有效固定,避免偏离或震动磨损,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并且所述的水浴腔为封闭式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水的过快蒸发以及热水的溅出;综上所述,可以说这种脱油装置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包括一个作为基础的底板1,在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壳体2,在壳体2顶端设置有顶盖3,在壳体2内转动支承有通过电机4驱动的离心筒5,且这个离心筒5为敞开的;在离心筒5的筒壁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脱油孔6,在离心筒5外的壳体2中则设置有第一筒7,并且离心筒5与第一筒7之间为工作腔9,而在第一筒7外还设置有与第一筒7同心的第二筒8,并且第一筒7与第二筒8之间为水浴腔10,在所述水浴腔10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并且该加热元件为干式加热器,干式加热器既能够为水浴腔10内的水体进行加热,以对离心筒5内的脱油材料进行水浴加热,又能够在水浴腔10中没有水的情况下进行加热;在顶盖3上还设置有与水浴腔10相互连通的注水口11,而在工作腔9的底端还设置有与工作腔9相通的排油口1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材料的脱油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吸附有石油的吸油材料置于离心筒5中,并通过注水口11向水浴腔10中填注水体,然后开启加热元件,待水浴腔10中的水温达到所需温度后,开启电机4,离心筒5会在电机4的带动下转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会将吸油材料中的油分离出来,这部分油通过脱油孔6进入工作腔9中,并且由于工作腔9外的水浴腔10中填满了高温水体,因此工作腔9中的温度相对较高,能够大大降低油的粘稠度,这部分油嘴中通过排油口12排出并收集起来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313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管喷涂枪
- 下一篇:一种带套筒浮选机刮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