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工净化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11601.1 | 申请日: | 2015-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2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军;熊芨;王超;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净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原位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净化带。适用于水体修复。
背景技术
受污染水体由于水生动植物的缺乏,自净能力非常低下,加之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彻底的截污,一些治理后的水体水质重新恶化。我国目前所采取的传统河湖水体治理方法,污染容易复发,维持时间短,往往需要重复治理,耗资巨大,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治理措施。
为了摆脱河湖治理高投入低效益的现状,使河流湖泊较快走出污染困境,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现已成为我国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水体原位直接净化,能极大地增强河湖的自净能力,消灭臭气、氧化淤泥,防止污染的复发,达到生态自然净化、长效净化的效果。目前已有人工水草、微气泡充氧、生态浮床等多种技术。人工水草具有净水能较强,维护方便的优点但成本较高;微气泡充氧净化能力强但运行成本高、运行管理较复杂,不适用于大面积水体;生态浮床景观效果好但净水能力有限且对日常维护管理要求较高。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改善污染水体水质、管理维护方便、性价比高的水体原位净化设施甚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改善污染水体水质、管理维护方便、性价比高的人工净化带。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人工净化带,包括弹性填料,还包括若干个陶粒生化球,各个陶粒生化球之间通过弹性填料连接,首端的陶粒生化球通过弹性填料与浮球连接,尾端的陶粒生化球通过弹性填料与坠子连接。
如上所述的陶粒生化球为从外部到内部页岩陶粒粒径依次增大的页岩陶粒球。
如上所述的陶粒生化球为多层结构,从陶粒生化球外部到内部页岩陶粒粒径依次增大。
如上所述的陶粒生化球为三层,外陶粒层粒径为4~6mm,厚度为15~20mm;中陶粒层粒径为8~10mm,厚度为15~20mm,内陶粒层粒径为10~12mm,厚度为40~50mm。
如上所述的各层陶粒有聚乙烯网包裹,聚乙烯网孔径为2~3mm。
如上所述的各个陶粒生化球之间的间距为300~400mm。
如上所述的浮球浮于待净化水体表面,坠子沉于待净化水体底部。
如上所述的弹性填料为毛刺波纹丝弹性填料,直径为120~150mm,弹性填料的总长度小于水体深度300~400mm。
如上所述的坠子的密度大于2g/cm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弹性填料与陶粒生化球均能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微生物生长面广,净水效率高;
2、陶粒生化球表层富氧而内层缺氧,其外层生长好氧菌内层生长厌氧菌,可产生好氧、兼氧、厌氧的多阶段反应,脱氮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改善受污染水体尤其是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抑制藻类“水华”爆发,促进水体中生物多样性恢复。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人工净化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陶粒生化球剖面示意图;
其中:
1-浮球;2-弹性填料;3-陶粒生化球;4-坠子;5-聚乙烯网;6-外陶粒层;7-中陶粒层;8-内陶粒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
一种人工净化带,包括弹性填料2,还包括若干个陶粒生化球3,各个陶粒生化球3之间通过弹性填料2连接,首端的陶粒生化球3通过弹性填料2与浮球1连接,尾端的陶粒生化球3通过弹性填料与坠子4连接。
优选地,陶粒生化球3为从外部到内部页岩陶粒粒径依次增大的页岩陶粒球。
优选地,陶粒生化球3为多层结构,从陶粒生化球3外部到内部页岩陶粒粒径依次增大。
优选地,陶粒生化球3为三层,外陶粒层粒径为4~6mm,厚度为15~20mm;中陶粒层粒径为8~10mm,厚度为15~20mm,内陶粒层粒径为10~12mm,厚度为40~50mm。
优选地,各层陶粒有聚乙烯网包裹,聚乙烯网孔径为2~3mm。
优选地,各个陶粒生化球3之间的间距为300~400mm。
优选地,浮球1浮于待净化水体表面,坠子4沉于待净化水体底部。
优选地,弹性填料为毛刺波纹丝弹性填料,直径为120~150mm,弹性填料的总长度小于水体深度300~400mm。
优选地,坠子的密度大于2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11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