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心双管气井生产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4546.3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7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雷霄;袁辉;宋立志;于志刚;曾玉斌;颜明;贾辉;谢思宇;彭建峰;吴绍伟;梁玉凯;廖云虎;程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心 双管 气井 生产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开采设备,具体是一种气井生产管柱。
背景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2月26日公开了公开号为CN203452734U,专利名称为一种高压气井生产及清防蜡一体化管柱的专利,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气井生产及清防蜡一体化管柱结构,包括在油管上设置化学剂注入阀,该化学剂注入阀为单向阀;另外在油管与套管之间环空设置毛细管线,毛细管线的一端连通到化学剂注入阀中,另一端伸出到地面,能够满足高压气井环空带保护液和封隔器条件,达到清防蜡目的;另外在化学剂注入阀上方油管安装井下安全阀,由控制管线实现井下安全阀开启或关闭,该控制管线一端连接在井下控制阀,另一端连接到地面设备。该新型管柱结构一方面降低高含蜡、高压气井蜡堵情况;另一方面保证了高压气井安全生产。
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与本专利的技术方案明显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上述专利由于采用传统的单管柱作业的结构形式,故存在以下缺陷:在完井阶段,根据气井产能及配产要求进行生产管柱优选,管柱尺寸仅适合投产初期产能较高时的生产要求。气井生产中后期,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产层污染、出水等问题的产生,原有生产管柱将无法满足携液生产需求,导致气井积液甚至水淹停产。这时,则需要通过修井作业来实施排水采气工艺来恢复气井的正常生产,气井的修井作业投资大、风险高、难度大,而且往往由于压力系数低、作业条件限制等因素,修井后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存在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采气速度快、环境污染小、后期无需动管柱修井作业的同心双管气井生产管柱。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同心双管气井生产管柱,它包括有套管、小油管挂、小油管四通、大油管挂、外管柱、井下安全阀、内管柱、环空井下安全阀、双管封隔器、小直径油管短节、小工作筒、单管封隔器和大工作筒,所述外管柱通过大油管挂吊挂在套管中,所述单管封隔器对套管进行封隔,并对外管柱进行固定,大工作筒对接在外管柱上且位于单管封隔器的下方;所述小油管四通设在套管顶部的原有四通上,所述内管柱套装在外管柱内,并通过小油管挂吊挂在小油管四通上,所述双管封隔器将外管柱进行封隔,并对内管柱进行固定,所述小工作筒对接在内管柱上且位于双管封隔器的下方,所述小直径油管短节固定在双管封隔器上,小直径油管短节的上端位于双管封隔器的上方,小直径油管短节的下端位于双管封隔器的下方,所述环空井下安全阀设在小直径油管短节的上端,所述井下安全阀对接在内管柱上且位于双管封隔器的上方;所述小工作筒,用以辅助双管封隔器对外管柱进行封堵,并可通过投放堵塞器对内管柱进行坐封;所述大工作筒,用以辅助单管封隔器对套管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柱的下端装有钢丝引鞋。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柱是由多根油管对接而成,所述井下安全阀的两端和小工作筒的两端都与油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引鞋的上端部与最低部的油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小工作筒位于双管封隔器下方的第1~2根油管处。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柱是由多根油管对接而成,所述大工作筒的两端与油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大工作筒位于单管封隔器下方的第1~2根油管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管柱结构可满足气井全生命周期生产需求,实现了气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需动管柱作业,具有采气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后期无需修井,减少储层污染,降低作业成本,对高产气田开发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同心双管气井生产管柱的示意图。
图中:1、小油管挂;2、小油管四通;3、大油管挂;4、外管柱;5、井下安全阀;6、内管柱;7、环空井下安全阀;8、双管封隔器;9、小直径油管短节;10、小工作筒;11、单管封隔器;12、大工作筒;13、钢丝引鞋;14、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45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游梁智能抽油机刹车装置
- 下一篇:便携式废液回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