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2084.1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0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志;朱毅;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明志 |
主分类号: | F03D11/00 | 分类号: | F03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力发电机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流管,特别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是一种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由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的机电装置。利用风力驱动风轮桨叶旋转,再通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而风力风电机系统由风力机系统和发电机系统两大核心系统组成。
根据风能的转化量直接与空气密度、桨叶扫过的有效迎风面积和风速的平方成正比的定律。目前在风力机系统中,主要影响风能吸收利用的关键部件,存在美中不足之处,以目前1.5MW风力发电机为例:
一是在自然的风速和风量利用方面:无集聚增压和导流控制机构,迎风流量分散,空气密度小,风机完全依赖自然的风速和风量;
二是为了使桨叶连续不断旋转所需的旋转力矩,也只能把桨叶的长度做成30米左右,风机的回转直径约63米左右,虽然看似风机整体回转直径较大,但是,该风机在单位迎风面积内风能的有效利用效率却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在桨叶外围增加了导流管,在电机外壳和导流管之间设置有S形状辐射支撑板且呈S形状辐射,引导空气通过桨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包括导流管、支撑板、电机外壳、导流管内腔、偏航减速机和外壳内腔,所述导流管包括导流管内壁和导流管外壁;所述导流管和所述电机外壳之间设置有辐射支撑板;所述导流管一端设置有圆弧罩,所述导流管前端三分之一的部分为圆锥状;回转支承一侧设置有所述支撑板;所述电机外壳内部设置有电机外壳支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管内腔的直径为0.8到6米,所述导流管的长度为1.2到6米;所述电机外壳内设置有8到36个散热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辐射支撑板有12到36根,所述辐射支撑板的形状为S形,沿着发电机外壳向导流管内腔圆周呈S形状辐射;所述辐射支撑板沿着长度方向与中心轴线倾斜有16-36度之间的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管内部为空心,沿着圆周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焊接有加强筋;所述导流内腔内前三分之一为15-20度的圆锥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外壳内腔设置有定子铁芯绕组,所述外壳内腔两端设置有电机端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偏航减速机一侧设置有所述回转支承,所述偏航减速机一侧设置有回转轴。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导流管不但对风量有集聚增压加速通过桨叶的作用,而且S形辐射支撑板对风向有疏导,减缓风阻的效果,结合与之相配套设计的桨叶,把有效的风能利用效率提升到最佳状态;把发电机直接设计在导流管同心孔内,结构更加紧凑,相应大幅节省了空间。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导流管;2、支撑板;3、辐射支撑板;4、电机外壳;5、圆弧罩;6、导流管内腔;7、加强筋;8、偏航减速机;9、回转支承;10、回转轴;11、电机外壳支撑板;12、外壳内腔;13、定子铁芯绕组;14、电机端盖;15、导流管内壁;16、导流管外壁;17、散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导流管,包括导流管1、支撑板2、电机外壳4、导流管内腔6、偏航减速机8和外壳内腔12,所述导流管1包括导流管内壁15和导流管外壁16;所述导流管1和所述电机外壳4之间设置有辐射支撑板3;所述导流管1一端设置有圆弧罩5,所述导流管前端三分之一的部分为圆锥状;回转支承9一侧设置有所述支撑板2;所述电机外壳4内部设置有电机外壳支撑板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明志,未经朱明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20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