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重构带通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0846.0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8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程勇;曾令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张苏沛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重构 带通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波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采用变容二极管进行电调的可重构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带通滤波器作为通信系统中射频部分的一个关键器件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超宽带技术、跳频、扩频、动态频率分配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目前频谱占用的情况显得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关键的器件就是电调可重构带通滤波器。可重构滤波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在发射机中位于发射天线前可以起到后级滤波的作用,在接收机中位于接收天线后可以起到选频的作用。对于超宽带系统而言,可重构滤波器又可以过滤掉一些不需要的干扰信号。另外,可重构滤波器由于其特有的选频特性可以用来替换传统的滤波器组,从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符合滤波器小型化、低成本的发展趋势。电调可重构滤波器由于响应时间短、易于控制,其性能特性优于机械调谐滤波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对可重构滤波器的研究,目前可重构滤波器的调谐方式主要分为四种:YIG调谐技术、BST薄膜调谐技术、MEMS技术以及变容二极管技术。相对于其他的调谐方式而言,采用变容二极管来进行电调可重构滤波器的调谐,具有调谐速度快、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性能高、成本低、体积小、结构简单的可重构带通滤波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重构带通滤波器,包括介质板、H形微带线、第一变容二极管、第二变容二极管、过孔、接地板、输入端口、输出端口;所述的H形微带线位于介质板的上层,过孔位于H形微带线的中心,并从介质板上层垂直贯穿至介质板下层,过孔的两侧一定距离处左右对称分布第一变容二极管、第二变容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的两端均与H形微带线相连且其下方与介质板相连并没有微带线,第一变容二极管和第二变容二极管的阳极通过微带线与过孔相连,最终连接到接地板,第一变容二极管和第二变容二极管的阴极与直流电源的导线相连,两个变容二极管所连直流电源电压大小相同,所述的输出端口,是指呈“L”形状的微带线,其最右端与同轴线相连,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呈左右对称的关系,整个可重构带通滤波器沿介质板的中线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所述接地板位于介质板的下层,大小与介质板相同。
整个可重构带通滤波器采用耦合馈电的方式,输入端口通过平行微带线之间的耦合将电磁场耦合到H形微带线,输出端口同样依靠平行微带线之间的耦合将电磁场从H形微带线上耦合出来。
优选的,所述过孔为圆孔。
优选的,所述的两个第一变容二极管和第二变容二极管均采用Skyworks公司的SMV1234型号变容二极管,并且直流电源的引出导线与变容二极管阴极端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输出端口底部横线部分宽度W1为1mm,长度L1为4.5mm,“L”形状的微带线竖线部分宽度W2为0.5mm,长度L2为12mm,H形微带线竖线部分宽度W3为1mm,其横线部分宽度W4为1mm,竖线部分的顶部至横线部分的距离L3为6mm,与竖线部分的底部至横线部分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变容二极管至H形微带线竖线部分的距离L5为2.5mm,第一变容二极管与第二变容二极管之间的距离L7=2mm,两个变容二极管与过孔圆心的水平距离都为1mm,输入端口的微带线与H形微带线之间缝隙距离s为0.18mm,输出端口的微带线与“H”形状的微带线之间缝隙距离也为0.18mm,两个变容二极管长度L6均为1.5mm,宽度W4均为1mm。
圆形过孔的半径为0.3mm,高0.5mm,接地板长度为21.36mm,宽度为19mm,所述介质板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3.38,体积19×21.36×0.5mm3,双面镀铜的微波PCB板加工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通带内损耗低,带外抑制好;(2)频率调节范围较宽;(3)采用的很少的变容管数目即可实现可重构滤波器的性能;(4)结构简单,通过微波PCB板工艺即可制作,体积小重量轻,制作容易且成本低,可实现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重构带通滤波器三维结构示意图。
其中,1-介质板,2-H形微带线,3-第一变容二极管,4-第二变容二极管,5-过孔,6-接地板,7-输入端口,8-输出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0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