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内外气压差连续测试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3692.2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5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忠;赵芳;江威;赵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L13/00 | 分类号: | G01L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内外 气压 连续 测试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建筑内外气压差的仪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连续测试并记录建筑内外气压差的仪器。
背景技术
建筑及门窗的气密性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来说,建筑及门窗的气密性是决定冬季采暖能耗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行业针对建筑和门窗的气密性研究非常广泛,无论是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的检测技术仅仅只是针对在标准压力下的空气渗透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气渗透量,因此气密性对建筑的真实能耗影响并不能从目前的实际检测中得到。因此急需一种能够真实测定建筑或门窗气密性的仪器和方法,来填补这一领域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内外气压差连续测试的仪器,可以用于持续测得现场建筑室内外气压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内外气压差连续测试的仪器,包括压差传感器、气压连接管和气压采集记录仪,压差传感器和气压采集记录仪固定在一起,气压连接管连接被测空间和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采用两个相对独立的气压测试传感器,分别测试和感应建筑内、外两个环境的大气压力,气压连接管为长度可以自由调整的软管,将建筑内、外部的大气压力分别传递至压差传感器,气压采集记录仪采集压差传感器测试的压力信号和记录气压测试数据。
为了保证压力的测量精度,满足用于分析建筑内外压力差的需要,压差传感器的精度和误差不大于1Pa。
气压连接管是为了联通至需要测试空间的压力,连接管要能保证压力传递通畅,要求内径不小于5mm。
气压采集记录仪能够连续采集建筑内、外的气压压差,并能实时显示,同时气压采集记录仪应具有自动连续记录功能,保证在测试期间的所有数据记录的完整性,记录时间间隔可在1s~3600s内自由选择使用。
气压采集记录仪对于采集气压差时间间隔不大于记录时间间隔。
气压采集记录仪应能保证记录的气压差数据可以导出,用于计算机分析。
连续测得的气压差可以用于帮助分析在测试期间内的建筑内外空气渗透量,空气渗透量与室内外温度结合,可以有效评价由于空气渗透引起的建筑能耗,这解决了目前建筑节能现场检测领域的一个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内外气压差连续测试的仪器测试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建筑内外气压差连续测试的仪器的硬件主要由压差传感器1、气压连接管2和气压采集记录仪3组成,压差传感器1和气压采集记录仪3固定在一起,气压连接管2连接被测空间和压差传感器。
(1)压差传感器
压差传感器的作用是测量建筑内、外的大气压力,并计算出同一时刻的内外大气压力之差,压差传感器采用两个相对独立的气压测试传感器,分别测试和感应建筑内、外两个环境的大气压力。为了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要求气压测试传感器的精度和误差不大于1Pa。
(2)气压连接管
气压连接管的作用是连接被测空间和压差传感器,由于测试的是建筑内外两种气压差,因此需要将建筑内、外部的大气压力通过连接管分别传递至压力传感器,可采用长度可以自由调整的软管。为了保证压差传感器能够真实反映被测空间的气压,要求气压连接管的内径能够充分保证气压传递的通畅,一般来说气压连接管的内径不小于5mm。
(3)气压采集记录仪
气压采集记录仪的作用是采集压差传感器测试的压力信号和记录气压测试数据。气压采集记录仪具有连续采集和连续记录功能,气压差的数据连续记录时间间隔可在1s~3600s内自由选择设定和使用,同时气压采集记录仪的数据存储能力不小于1年,能够确保正常的测试周期内的数据连续性,并且不丢失任何数据。气压差数据的信号采集时间间隔不大于数据的记录时间间隔,采用记录时间间隔内的所有采集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一组记录数据,存入气压采集记录仪的数据存贮空间。所有记录的气压差数据能够通过存储卡导出,并且适用于计算机分析。
气压采集记录仪具有一个彩色显示窗口,具有实时显示功能,有助于帮助设备使用者及时掌握测试情况,评估测试过程是否正常以及测试数据是否异常。
测试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3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绞车减速器箱体振动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激光能量计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