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2410.7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3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马海涛;王云海;张兴凯;谢旭阳;秦宏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5/06 | 分类号: | E21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溜井 冲击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溜井加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溜井是地下金属矿山最重要的采矿井巷工程之一,井下开采的全部矿岩都由此集贮和转运,它的稳定畅通与否对矿山生产影响极大,一旦破坏不但影响生产,而且威胁整个溜破系统和主井的安全。因此,矿山对主溜井的选位与维护都十分重视。由于溜井工程环境复杂,又长期受冲击载荷作用,稳定条件恶劣,一些生产能力大且矿岩软破的矿山都存在主溜井严重变形破坏问题,如程潮铁矿、小官庄铁矿、张家洼铁矿、新城金矿等。破坏轻者需停产长时间进行返修,严重者井筒报废,给矿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合理有效的溜井井筒保护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井筒内部操作、可对溜井井筒内部的围岩防冲击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包括锰钢板防护筒,所述锰钢板防护筒的侧壁设有固定锚杆。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包括锰钢板防护筒,所述锰钢板防护筒的侧壁设有固定锚杆,可以安装在溜井井筒内部矿石冲击点,不但可以节约溜井加固和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矿石对溜井井壁的冲击破坏,保证溜井在寿命周期内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的应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锰钢板防护筒,所述锰钢板防护筒的侧壁设有固定锚杆。
所述锰钢板防护筒的侧壁设有预留孔,所述固定锚杆穿过所述预留孔锚固在溜井的侧壁。
该装置锚固在溜井的侧壁的受矿石冲击点处。
本实用新型的溜井冲击点防护装置,便于井筒内部操作、可对溜井井筒内部的围岩防冲击,能直接承受溜井溜放矿石冲击。利用该装置可以安装在溜井井筒内部矿石冲击点,不但可以节约溜井加固和生产成本,而且减少矿石对溜井井壁的冲击破坏,保证溜井在寿命周期内的正常使用。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防护板和支护装置两大部分。其中,防护板由锰钢板焊接而成,并在该防护装置上布设有安装支护装置的预留孔;支护装置为常规矿山用支护锚杆。可以对溜井局部冲击点进行防护,利用锰钢板本身的高强度抵抗矿石的冲击作用,减少对溜井井壁的冲击作用。可以避免裸井放矿造成的溜井破坏,也避免了整个溜井锰钢板支护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支护成本。
具体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如图4所示,通过大量工程实测及运动动力学计算分析,对于百米深溜井,溜放矿石一般经过三次与井壁的碰撞即可落入井底,由于矿石的巨大冲击力,溜井井壁围岩由冲击点开始破坏,继而由该点开始向周边发展,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溜井井筒破坏。本装置的作用是通过对冲击点的保护,避免冲击破坏“多米诺效应”的起始点,从而避免了溜井的冲击破坏。
矿山溜井多裸井放矿或采用其它常规支护方式,裸井放矿大大缩短了溜井的使用寿命,而常规支护手段施工周期长,成本高,施工困难,而本冲击点防护装置可批量生产,施工简便,周期短,费用低,寿命长、投资额度小、适用范围广,可以对溜井井筒进行很好的冲击保护作用,对于矿山开采井巷工程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24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气机械换能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信息通信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及操作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