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厂反应池浮泥去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67112.0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7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朱狄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柯桥滨海供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7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厂 反应 浮泥 去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行业中的浮泥去除装置,具体地说是关于自来水厂反应池中的浮泥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来水厂综合水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水和净水药剂进行反应后会产生的絮凝效果,如果产生的絮状体过多,就会不断的聚合形成浮泥,另外由于配水井跌落水头过大,配水中卷入过多空气,产生气泡,增加了水中絮状体的产生,絮状体不断的聚合形成浮泥。由于浮泥的存在,影响水处理的正常运行,进而又会影响出厂水水质的稳定。
目前水厂使用的是用水冲散浮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比较传统的办法,主要是利用消防栓水压对水面上的浮泥进行冲击和打散,使其沉淀,然后通过排泥阀和吸泥行车把沉淀的浮泥和淤泥一同排至排泥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缺点:
1.消耗劳动力。一般需要2人,每班需要进行多次。
2.多消耗净水药剂。随着浮泥被打散重新进入水中,为了保障水质质量,加药时不得不提高净水药剂的投入量,以提高混凝效果。
3.影响出厂水水质。浮泥被打散进入水中,由于制水生产连续运行,人工冲洗是间断性进行,有部分浮泥还是会流入到下一处理环节,如平流式沉淀池等,最终影响出厂水水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在反应池进水处第一格的前、后两端各安装一个漏斗,漏斗上部是长方形,漏斗下部是圆形,漏斗上连接有升降螺杆,螺杆上装有手轮,在漏斗下部安装有管道、阀门,在反应池出水处,设计有排泥槽。
所述漏斗上部宽度与反应池第一格相等,漏斗开口高度为20—35cm。
所述排泥槽高度比反应池低5cm,长度与反应池宽度相等,排泥槽底部装有管道及电动自控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地去除反应池中的浮泥,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根据水厂设计的水处理工艺,原水在进入反应池前就已开始加净水药剂,因而,在反应池1的第一格即开始大量出现浮泥,因而在反应池的第一格就要开始去除浮泥,但在反应池的反应过程中浮泥还会陆续在反应池的后面几格中出现,所以在反应池的出水处还需要设置排泥槽3,从图1中看出反应池1左边第一格即进水处的前、后两端各装有漏斗装置,漏斗上部宽度与反应池第一格相等,漏斗开口高度为20—35cm,反应池的右边装有排泥槽3。从图2中看到排泥槽3比反应池1低,在实际中低5cm,排泥槽长度与反应池宽度相等,在排泥槽3的泥水从排泥孔9排出,排泥孔的管道上装有电动自控阀门4,电动自控阀门4开启的间隔时间及开启时间根据浮泥量由经验事先可以设置,例如,开启的间隔时间为24小时,每次开启时间为5分钟,每开启一次基本可以排空排泥槽3中的污泥及水。反应池第一格前、后两端漏斗的结构是一样的,图3中显示,漏斗2上装有升降丝杆副5,升降丝杆副5上部装有手轮6,旋转手轮6即可带动漏斗2一起升降,漏斗2在反应池1中的高度位置是根据反应池1的水位决定的,由于用户的用水量会产生变化,所以反应池1中的水位也会上、下波动,为了能很好地排除水面上的浮泥,所以漏斗2的位置也要跟着水位调整。由于漏斗2的位置需要上、下调整,所以漏斗2下部出水口装的是软管8,然后将软管8套入硬质管道中。在漏斗两侧,反应池第一格的壁上固定有导轨7,漏斗两侧卡在导轨7中,使漏斗只能顺导轨7上、下运动,不会产生漂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柯桥滨海供水有限公司,未经绍兴柯桥滨海供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7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钛白污泥自动压滤卸料系统
- 下一篇:一种驱动机构及浓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