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试验用纯弯混凝土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4622.4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8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桂;陈素碧;陈妤;许兆辉;高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验 用纯弯 混凝土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及混凝土载荷试验领域,特别是模拟侵蚀环境与长期恒定荷载耦合作用下的试验。
背景技术
目前,研究混凝土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人工模拟侵蚀环境的侵蚀试验,大多是通过重物加载、液压加载或机械加载的方式进行的。由于人工模拟侵蚀环境的设备空间都比较小(如碳化箱、盐雾箱、浸泡池等),而所述加载器具有体积大、占地面积广、且加载后移动或调整不便等弊端,导致很难在进行侵蚀环境模拟试验的同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长期加载。另外,在进行不同配合比及构造要求的混凝土受弯性能对比试验时,很难做到混凝土构件的受力分布为可控的纯弯矩分布且两个独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情况达到高度一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试验用纯弯混凝土构件。该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自身的构造获得长期恒定的弯矩荷载;并能在相同侵蚀环境和荷载条件下,对不同配合比及构造要求的混凝土构件上、下两部分,受弯性能及侵蚀规律进行对比试验。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混凝土构件由两个独立的混凝土构件上部梁和混凝土构件下部梁构成,所述混凝土构件上两端设有预留孔道,螺杆穿设于预留孔道,螺杆两侧设有螺母,通过应力扳手拧动螺杆上螺母来进行加载;并通过振弦频率仪读数控制加载的大小或者通过加载时观察裂缝宽度来控制加载大小。
所述混凝土构件预留孔道为两对圆形孔道,分布在构件的两端,且每对孔道其孔心位于同一轴线上。
所述螺杆上装有套筒式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与振弦频率仪连接,在加载时测读振弦频率仪数据来控制加载的大小。
所述的力传感器位于混凝土构件上部梁和混凝土构件下部梁之间。
所述螺杆为带螺纹螺杆。
所述螺母与混凝土构件之间加垫垫片,增大受力面积。
在所述混凝土构件上部梁和混凝土构件下部梁之间的三等分点处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垫块。
所述混凝土构件上部梁和混凝土构件下部梁可以采用不同构造或混凝土配合比。
所述螺杆、螺母和力传感器用密封的薄膜包裹防止器具锈蚀,保证试验质量,且试验结束后可以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加载方法受力可靠、加载装置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大大简化试验中混凝土构件的加载过程,并能在模拟侵蚀环境的同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载,能在环境及荷载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根不同配合比及构造要求的混凝土构件的受弯性能及侵蚀规律进行对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试验用纯弯混凝土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用纯弯混凝土构件的顶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螺杆,2-螺母,3-垫片,4-力传感器,5-混凝土构件上部梁,6-混凝土构件下部梁,7-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图2中,纯弯混凝土构件,在所述纯弯混凝土构件的两端部位设有混凝土构件预留孔道,所述预留孔道为圆形孔道,且每侧两个圆形孔道的孔心在同一轴线上。
将螺杆1分别穿过混凝土构件两端预留孔道,并在螺杆1的中间位置装上套筒式力传感器4;且力传感器4位于混凝土构件上部梁5和混凝土构件下部梁6之间;套筒式力传感器4与振弦频率仪相连;如图1、图2、图3中在螺杆1两端和混凝土接触部位,依次放上垫片3、螺母2,垫片3可以增大加载时的受力面积起到保护混凝土构件的作用,加载时通过应力扳手转动螺母2,并通过振弦频率仪测得力传感器上的读数来对加载的大小进行有效的控制。加载过程中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螺杆1长度就会随之变短,螺杆1两侧的混凝土构件都受到相同、恒定的弯矩作用。混凝土构件的上部梁5和下部梁6可采用不同构造或混凝土配合比来进行荷载和侵蚀环境相同情况下的对比试验。
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46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