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承载舰船计算机用移动网络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23110.1 | 申请日: | 2015-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4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贾彩云;陈明;徐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煤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4 | 分类号: | H01B11/04;H01B11/06;H01B7/18;H01B7/02;H01B7/40;H01B5/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42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承载 舰船 计算机 移动 网络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承载舰船计算机用移动网络电缆。
背景技术
舰船上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电缆与通常电力电缆等具有其他功能的电缆敷设在一起,其结构较为单一,导体采用单芯软铜,绝缘采用PE绝缘,通过对线芯对绞成缆,外面挤包PVC护套。由于海洋上船只受波浪影响较大,电缆在船内会出现拖、拉、压等环境,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电缆在这样的恶劣的工况下能够正常使用,通常在线芯内部增加一根钢丝,从而保证电缆的抗拖拉的性能。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1)由于计算电缆一般导体截面小,采用的导体是一根软铜,软铜在长期处在弯曲、拖、拉、压的使用环境中,容易使电缆变形、断芯,影响信号的传输,另外这类单芯电缆通常没有屏蔽,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从而影响使用。
(2)在负载状态下使用时是在缆芯内部增加一根钢丝,钢丝在长期弯曲扭转环境下,由于应力的作用,使用钢丝扭曲,刺伤绝缘,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增加了电缆的自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了一种解决了现有加强型电缆的屏蔽效果差,重量重、抗拉性能差、容易断芯的问题的轻型承载舰船计算机用移动网络电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轻型承载舰船计算机用移动网络电缆,包括缆芯,所述的缆芯由四根对2线芯采用不大于10倍的节距对绞而成,并分别在缆芯的中心和边缘间隙处嵌入加强芳纶绳;在缆芯外挤包屏蔽层,在屏蔽层外挤包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在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边缘外通过聚醚型聚氨酯连接件连接加强芳纶芯。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对2线芯由两根绝缘线芯采用6-8倍绞合节距进行对绞而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绝缘线芯是由导体以及导体外紧密挤包超薄氟塑料绝缘层构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加强芳纶芯由加强芳纶绳以及挤包在加强芳纶绳的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构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导体由多根极小软铜丝在束绞过程中加入一根或多根芳纶纱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为了电缆的抗拉性能,同时不出现断芯的现象,电缆采用了多根极细软铜丝为导体,在束绞过程中加入一根或多根高强度的芳纶纱(比钢丝强度高4倍的芳纶纱),增加了电缆导体和缆芯的拉断力。其绝缘采用介电常数1.8以下,绝缘电阻率大于1017Ω.m抗张强度大于27MPa氟塑料绝缘,在满足电缆电性能和传输性能的要求下,减少绝缘厚度,增加电缆的绝缘性能和抗弯曲与抗扭性。
2、在缆芯外利用一根连接筋拖一根高抗拉强度芳纶绳。用于电缆挂勾,使电缆上可以吊钩重物,同时不影响整根电缆的柔软性。
3、为了减少信号传输衰减及串音的问题,绝缘线芯在绞合时采用6-8倍绞合节距进行对绞,并且内部四组对2线芯的节距都不相同,这样每组的电磁场分布不一致,解决了信号传输过程中串音的问题。
4、具有抗拉性能十分突出,屏蔽效果好,结构紧密、电缆外径小、柔软性、重量轻等优点,适于舰船小空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轻型承载舰船计算机用移动网络电缆,该电缆结构为:多根极小软铜丝在束绞过程中加入一根或多根芳纶纱制成导体1,在导体1表面紧密挤包一层超薄氟塑料绝缘层2做成绝缘线芯;将两对绝缘线芯采用6-8倍绞合节距进行对绞做成一组对2线芯,在将4对对2线芯采用不大于10倍的节距进行成缆。成缆过程中分别在中心和边缘间隙处嵌入加强芳纶绳3,再在外层编织有屏蔽层4,最后在屏蔽层4外挤包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6,在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6边缘外通过聚醚型聚氨酯连接件7连接加强芳纶芯,所述的加强芳纶芯由加强芳纶绳5以及挤包在加强芳纶绳的聚醚型聚氨酯外护套6构成。
本实用新型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煤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煤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31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晶机图像识别系统及其自动固晶机
- 下一篇:卡片式立体几何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