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药房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20209.6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4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张永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1/137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艾晶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房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药房管理系统,包含存储装置、运输装置,并通过与计算机管理装置的结合,实现对药品炼选,最终通过打包装置,将炼选后的药品打包,提供给取药者,本专利属于机械自动化领域及计算机控制领域的技术在药房管理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医院选用智能药房系统,从药架上取药和往药架上补充药品的重复性机械劳动可以被计算机控制的上药、取药装置替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有的智能药房系统,如CN 203667340 U公布的内容,并请参阅图9所示,所述智能药房系统包含外壳、内框2’、多个药架单元3’、多个药架单元3’中包括多个宽度不一的药架单元31’,用于放置不同宽度的药槽部,药槽部中用于放置药品。药架单元3’的前、后纵梁呈前低后高布置,使得药品可以依次倾斜放置在药槽部内,药槽部的前端设置有拨药装置,可以逐一将药槽部内的药品拨出,实现自动取药的功能,被剥离药架单元的药品坠落至输送带上,自输送带引导至出药窗口。此类系统中,药品可以自药架单元31的后端部(高位处)通过机械手上药。
上述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1、规模较小,可以完成门诊药房的取药和上药的工作,无法适应大规模的使用。
2、其一次出药仅仅针对一个处方,待该处方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处方的处理。
3、药槽部虽然宽度不一,可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药品,但无法存储整包药品(即存在高度的整包药品),此类系统无法满足慢性病患者,取药量大的处方需求。
此外,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实现医药分离的局面,患者在医院取得了医生处方之后,会前往指定的药房取药,将有可能出现患者集中取药的场面,上述方案中的取药程序在一个时间段内,被设定为可以为一名患者取药,无法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完成针对多名患者的取药。
实用新型内容
本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相当规模的药品存储系统,并可以解决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为更多的患者同时取药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药房管理系统,包含药品存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存储设备成列布置,列的旁侧形成有巷道,巷道内运行有巷道车,所述巷道车上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一推动装置;其中第一推动装置完成自药箱存储设备中取得药品,并传递至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垂直于巷道,且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下方设置有第二输送机构和/或第三输送机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和/或第三输送机构沿巷道方向延伸设置;还包含有设置在巷道外的第四输送机构,接收第二输送机构和/或第三输送机构中的药品。
其中,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和/或第三输送机构、第四输送机构为循环输送装置,其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二个以上中转箱。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巷道车的运行下,第一推动装置逐一向第一输送机构上的中转箱内输送药品,在设备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可以迅速的取得多个处方内的不同药品,并分别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的不同的中转箱内,尤其是多个处方内的药品集中在某一个巷道中时。第二输送机构和/或第三输送机构中同样设置大量的中转箱,可以在短时间内逐一接收第一输送装置的中转箱内的药品,完成迅速的转接工作。随后载有不同处方的药品的中转箱自巷道内向巷道外输送,并在第四输送机构处进行传递和混合,即同一处方内的药品将被输送至第四输送机构中同一个中转箱内,准备出库。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巷道内同时设置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时,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平行设置,且第一输送机构上中转箱之间的间隔与第二输送机构上的中转箱和第三输送机构上的中转箱之间的距离相匹配。此种情况可以便于输送机构的中转箱之间的对应和匹配。
上述第四输送机构中的每一个中转箱均对应一个处方的药品,这时可以通过人工接收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本技术方案中公开的自动接收装置予以处理。进一步讲:所述巷道外侧设置有打包机构用以接收第四输送机构传递的药品。
而,所述打包机构包含至少一个通道及第五输送机构,所述通道一端延伸至第四输送机构,另一端延伸至第五输送机构; 其中,所述第五输送机构上间隔设置有药品放置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0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复合纳米铝粉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铸造方法和铸造用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