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粒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18019.0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81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杜荣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荣高 |
主分类号: | A01F11/06 | 分类号: | A01F11/06;A01F1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637933 四川省南***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粒机,具体地说,特别是涉及一种玉米脱粒机。
背景技术
玉米脱粒机的滚筒安装在脱粒仓内,并能相对脱粒仓旋转。为了提高脱粒效率,现有的脱粒机滚筒上一般设置有脱离筋,当滚筒旋转时,在脱离筋的作用下玉米粒与玉米棒发生分离。但是还是存在着脱净率低,通常都还需要进行第二次脱粒,才能够将玉米棒上玉米粒全部脱粒下来。再者,人手将玉米棒丢进脱粒仓中,由于脱粒滚筒无法将玉米棒理顺,从而脱粒滚筒在高速转动时,脱粒仓的仓壁与脱粒滚筒之间的缝隙很容易将玉米卡住,致使脱粒机抱死,一方面影响脱粒效率,另一方面容易损坏脱粒机。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脱净率高的玉米脱粒滚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脱净率高的玉米脱粒滚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粒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脱粒仓,该脱粒仓中设有脱粒筒;脱粒筒上焊接有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一脱粒筋;脱粒筒包括靠近进料口的防卡段和靠近出料口的脱粒段;第一脱粒筋焊接在脱粒段上;
该防卡段与脱粒段同轴设置;防卡段的直径小于脱粒段的直径;
在防卡段上焊接有呈螺旋状的第二脱粒筋;该第二脱粒筋沿防卡段至少绕设一周设置;
在脱粒段上焊接有第三脱粒筋;第三脱粒筋与第一脱粒筋焊接;第三脱粒筋的两端在圆周上相差150°-170°;第一脱粒筋、第二脱粒筋和第三脱粒筋旋向相同。
为了提高脱净率,第三脱粒筋的两端在圆周上相差160°。
为了提高脱粒效率,第二脱粒筋的条数为两条,该两条第二脱粒筋相互对称设置。
为了提高脱粒效率,第三脱粒筋的条数为两条,该两条第三脱粒筋相互对称设置。
为了加强脱粒筋的强度,方便生产加工,第二脱粒筋与第三脱粒筋为一体成型结构。
为了不损伤玉米粒,提高脱粒效率,第二脱粒筋的直径为2mm。
为了使脱粒效果更佳,第一脱粒筋、第二脱粒筋和第三脱粒筋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
为了增加脱粒效率,第二脱粒筋的螺距是第一脱粒筋螺距的四倍。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脱粒率,第一脱粒筋螺距为1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提高脱净率,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脱离滚筒抱死;具有结构简单,改造成本较低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脱粒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脱粒机,包括机架4,机架4上设置有脱粒仓5,该脱粒仓5中设有脱粒筒1。脱粒筒1上焊接有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一脱粒筋2,脱粒筒1包括靠近进料口的防卡段1a和靠近出料口的脱粒段1b,第一脱粒筋2焊接在脱粒段1b上。
该防卡段1a与脱粒段1b同轴设置,防卡段1a的直径小于脱粒段1b的直径。
在防卡段1a上焊接有两条第二脱粒筋3,本实施例中第二脱粒筋3的直径为2mm,该第二脱粒筋3的直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玉米棒的棒径进行更换。该两条第二脱粒筋3相互对称设置。第二脱粒筋3呈螺旋状直接焊接在防卡段1a上,该第二脱粒筋3沿防卡段1a至少绕设一周设置。
在脱粒段1b上焊接有两条第三脱粒筋10,该两条第三脱粒筋10相互对称设置。第三脱粒筋10与第一脱粒筋2焊接,第三脱粒筋10的两端在圆周上相差160°,该第三脱粒筋10的两端与第一脱粒筋2的两端位于同一横截面,第一脱粒筋2、第二脱粒筋3和第三脱粒筋10旋向相同。第二脱粒筋3与第三脱粒筋10为一体成型结构。
第一脱粒筋2、第二脱粒筋3和第三脱粒筋10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第二脱粒筋3的螺距是第一脱粒筋2螺距的四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脱粒筋2螺距L为1cm。
在焊接第一脱粒筋2时,可以对该脱粒机本身进行定位,如是专门针对较大玉米棒径进行脱粒,那么在焊机第一脱粒筋2时,加宽第一脱粒筋2的螺距L;相反,如果针对较小玉米棒径进行脱粒,那么在焊机第一脱粒筋2时,就将第一脱粒筋2的螺距L变窄。
本实施例中第一脱粒筋2螺距L采用1cm,在对较大棒径和较小棒径的玉米棒进行脱粒时都具有较佳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荣高,未经杜荣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80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软管脱离组件
- 下一篇:一种防漏水的管接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