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9403.0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9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覃生高;姚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主分类号: | B23D45/00 | 分类号: | B23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何平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lc 单流阀棒料 简易 切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工业设备的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采油的过程中,通过抽油柱塞泵把已经采出的原油打入输油管道中。当抽油柱塞泵因故障导致停止,或者由于泵上有关损坏后抽油柱塞泵不得不停止的情况时,大量原油因无法正常运输而倒流回井筒。这样一来既导致增大井底回压,降低泵效,又使抽油泵在恢复运行时重复做功,浪费电能和机械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井口安装有一个抽油井单流阀,该单流阀在抽油柱塞泵停止运转时,靠弹簧来保证阀芯回弹至阀口处,使原油不倒流回油井。
在生产加工单流阀时,其钢材棒料长度在3m左右,直径分别为50、80、100mm。目前,对单流阀棒料的切割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较低,且工人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提高作业效率、保证切割后的单流阀棒料具有较高的切割精度等优点的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工作台、切割锯片、立柱、切割机、进给油缸、电磁铁、送料油缸和PLC控制器;所述工作台为矩形框架,沿棒料的进料方向固定在地面上;所述进料油缸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一端,所述进料油缸的液压杆连接电磁铁;所述立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一侧,另一端上设置横梁,所述横梁的下部连接所述进给油缸;所述进给油缸的液压杆连接切割电机,所述切割电机的转矩输出端连接所述切割锯片; 所述切割锯片的下方与所述棒料的切割位置对应;所述电磁铁、切割电机、进给油缸、送料油缸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组滚轮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且与所述棒料的进料方向垂直。
一夹紧油缸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侧面,所述夹紧油缸的液压杆连接一夹紧装置的移动端,所述夹紧装置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夹紧油缸对侧的工作台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工作台、切割锯片、立柱、切割机、进给油缸、电磁铁、送料油缸和PLC控制器;工作台为矩形框架,沿棒料的进料方向固定在地面上;进料油缸固定在工作台的一端,进料油缸的液压杆连接电磁铁;立柱的一端固定在工作台的一侧,另一端上设置横梁,横梁的下部连接进给油缸;进给油缸的液压杆连接切割电机,切割电机的转矩输出端连接切割锯片;切割锯片的下方与棒料的切割位置对应;电磁铁、切割电机、进给油缸、送料油缸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PLC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由于电磁铁的通断电、切割电机的启动和停止,进给油缸、送料油缸是否输出动力均由PLC控制器控制,降低了操作过程中人工的参与程度。
当本装置对棒料继续进行切割时,PLC控制装置按照以上步骤继续切割,直到棒料被切割成所需要的长度。本装置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将不同直径、不同长度的棒料切割成所需要的长度,且切割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 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PLC的单流阀棒料简易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1、棒料2、滚轮3、夹紧油缸4、夹紧装置5、切割锯片6、立柱7、切割电机8、进给液压杆9、进给油缸10、电磁铁11、送料液压杆12、送料油缸组成13。其中工作台1为一矩形框架,长度演料棒2的进出方向固定在地上。滚轮3通过滚轮轴承固定在工作台1上,在输送棒料2时起到支撑和减小摩擦的作用。夹紧油缸4设置在工作台1的中部,一端焊接在工作台1上,另一端连接夹紧装置5,夹紧油缸4通过PLC控制其活塞杆的进出;夹紧装置5的移动端连接夹紧油缸4的活塞杆,固定端焊接在工作台1上,起到对棒料2的夹紧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经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9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除锈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管径无缝管支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