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堆石坝坝顶公路开裂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3435.0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0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合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7/06 | 分类号: | E02B7/06;E01C11/00;E01C9/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堆石坝坝顶 公路 开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防止堆石坝坝顶公路开裂的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堆石坝由于其采用工程建筑物开挖或者就近开采当地材料筑坝,所以经济优势明显,但在运行中经常发现,坝顶公路经常由于坝体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匀而导致坝顶路面开裂,这主要是由于堆石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必然有一定的变形量,同时在各部位由于承受荷载和基础条件不一,因而其各部位的沉降数值分布不仅相同,而且堆石沉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动辄般需要几年以上,所以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决定了坝顶的沉降是必然的,而现有的坝顶的路面结构也难免发生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在坝顶尾过渡料顶部和路面之间设置加筋金属网,利用金属网的传力和承力作用,将基础的变形条件基本改造为同一水平,减小或避免了坝顶路面因集中荷载过大或者坝体沉降过大而引起的坝顶路面开裂。同时方便施工,经济优势明显。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堆石坝坝顶公路开裂的结构,包括坝顶尾过渡料、路面结构、路缘石、人行道、防撞墩和防浪墙,在坝顶尾过渡料的顶部和路面结构之间设置有金属加筋网,在金属加筋网上设置有加筋棒。
所述的加筋网为网孔型结构,由合金金属面网制成。
所述的加筋棒横向设置在加筋网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坝顶尾过渡料顶部和路面之间设置金属网以及加筋棒,利用金属网的传力和承力作用,将基础的变形条件基本改造为同一水平,减小或避免了坝顶路面因集中荷载过大或者坝体沉降过大而引起的坝顶路面开裂,该结构施工方便,效果显著,经济优势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筋网和加筋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坝顶尾过渡料,2-加筋网,3-路面结构,4-路缘石,5-人行道,6-防撞墩,7-防浪墙,8-加筋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一种防止堆石坝坝顶公路开裂的结构,包括坝顶尾过渡料1、路面结构3、路缘石4、人行道5、防撞墩6和防浪墙7,在坝顶尾过渡料1的顶部和路面结构3之间设置有金属加筋网2,在金属加筋网2上设置有加筋棒8。
所述的加筋网2为网孔型结构,由合金金属面网制成。
所述的加筋棒8横向设置在加筋网2上。
本实用新型加筋网由网孔型号的合金金属面网制成,同时横向布置了加筋棒,以确保整体作为受力和传力体,直接有效地将路面的集中荷载通过加筋网面传递到各处,减小应集中荷载过大而引起的路面裂缝,同时当坝体有不均匀沉降时,考虑加筋网的约束和传递作用,最大限度减小坝体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减小或避免坝体不均匀沉降对上部路面结构的影响。
加筋网和加筋棒为现有的材料,其耐久性和抗拉等参数满足行业标准即可。
路面结构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或者常态混凝土材料,路面厚度按照公路等级和相关规程规范要求确定。
人行道采用混凝土或者成品石材,路缘石和防撞墩为混凝土预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34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电站排水口封堵装置
- 下一篇:一种U型渠现浇成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