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植筋的一次性胶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9852.8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5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蒙贵飞;龙安宝;李友胜;奉桂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20 | 分类号: | E04C5/2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541003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一次性 胶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植筋的一次性胶囊,适用于在混凝土及墙体岩石上钻孔进行植筋。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植筋方法,第一种是先在混凝土或墙体岩石上钻孔,再清孔,然后使用植筋注胶器进行注胶,最后插入钢筋。第二种是在平板上拌好植筋胶,将钢筋的一端粘上植筋胶,然后插入孔洞。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孔洞内充满植筋胶,植筋质量较好,缺点是停止注胶后,注胶器的出胶口易堵塞,而且直径较大的钢筋植筋需要的植筋胶较多,每支注胶器仅能植筋1-3根,注胶花费的成本较高,工作效率较低。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植筋胶难以充满孔洞,植筋质量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植筋方法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植筋的一次性胶囊,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容易,适用于不同直径钢筋的植筋,特别适用于较大直径钢筋的植筋。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植筋的一次性胶囊,包括胶囊主体和出胶头,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胶囊主体由囊体和设置在囊体两端与其相匹配的前置板和后置板连接构成,囊体包括内外两层,前置板上设置有和出胶头匹配配装的凹形仓口,凹形仓口的直径大于囊体内层的直径,出胶头的一面设有针头,另一面设有垫脚,凹形仓口上设有与出胶头的针头位置相对应的顶针口,当出胶头压入凹形仓口时,出胶头的针头通过凹形仓口上的顶针口刺入囊体。
所述前置板和后置板的形状均为圆形,两板的直径略小于植筋孔洞的直径,两板的边缘等距设置定位脚,用于前置板和后置板在植筋孔洞中的限位,定位脚之间的空隙为植筋胶的灌注提供通道。
所述出胶头垫脚间的空隙为植筋胶的灌注提供通道。
所述囊体分为内外两层,其直径及容量可以根据不同钢筋直径按照胶体的比例进行定量生产。
实际操作时,先将出胶头压入囊体前置板的凹形仓口,出胶头的针头通过顶针口刺入囊体的内部,然后将胶囊按前后板的方向放置于植筋孔洞内,将钢筋插入植筋孔洞进行挤压,当囊体的后置板受钢筋挤压时,囊体内的植筋胶即可通过出胶头充分混合后灌满植筋孔洞,即可完成植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植筋胶囊为定量生产能较好保证植筋质量,出胶头与胶囊分离能够较好的运输与保存,采用提前放置与挤压的方法使植筋施工更为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置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胶头结构示意图;
图4是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植筋的操作示意图。
图中,1.囊体 2.前置板 3.后置板 4.出胶头 5.定位脚 6.凹形仓口 7.顶针口 8.针头 9.垫脚 10.混凝土(墙体岩石) 11.钢筋 12.植筋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3,一种用于植筋的一次性胶囊,包括胶囊主体和出胶头4,胶囊主体由囊体1和设置在囊体1两端与其相匹配的前置板2和后置板3连接构成,囊体1包括内外两层,前置板2上设置有和出胶头4匹配配装的凹形仓口6,凹形仓口6的直径大于囊体1内层的直径,出胶头4的一面设有针头8,另一面设有垫脚9,凹形仓口6上设有与出胶头的针头8位置相对应的顶针口7,当出胶头4压入凹形仓口6时,出胶头的针头8通过凹形仓口6上的顶针口7刺入囊体1。
前置板2和后置板3形状均为圆形,两板的直径略小于植筋孔洞12的直径,两板的边缘设置定位脚5,用于前置板2和后置板3在植筋孔洞12中的限位,定位脚5之间的空隙为植筋胶的灌注提供通道。
出胶头4的垫脚9之间的空隙为植筋胶的灌注提供通道。
囊体1分为内外两层,其直径及容量可以根据不同钢筋11的直径按照胶体的比例进行定量生产,囊体1由可塑性的软质塑料制成。
参照图4,植筋操作时,先在需要植筋的混凝土(墙体岩石)10上钻好植筋孔洞12,并将植筋孔洞12清理干净,然后将出胶头4压入前置板2的凹形仓口6后,然后将胶囊按前后板的方向放置于植筋孔洞12内,插入钢筋11挤压至植筋孔洞12底部,即可完成植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98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形琉璃瓦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彩钢复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