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皮带机机尾两级螺旋输送自清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3694.5 | 申请日: | 2015-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4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彭天好;沈磊;王光耀;张义龙;黄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45/26 | 分类号: | B65G45/2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皮带机 机尾 两级 螺旋 输送 清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皮带机机尾两级螺旋输送自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输送机在煤矿井下使用广泛,是煤矿的主要运输设备之一。
由于皮带机沿线可能存在局部不平不直、皮带扣做的歪斜以及托辊调整位置不合适等原因,造成运行中的皮带跑偏,洒料会落在下层皮带上,并且由于井下环境潮湿,下层皮带经过皮带机机尾滚筒时,会导致机尾滚筒上粘附大量的煤泥,致使机尾滚筒局部直径变大,从而加剧机尾皮带跑偏,皮带机运行阻力加大或撕扣。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实用阶段的技术是在皮带机尾上下层皮带之间安装一个承接机尾皮带上层皮带上的洒料接料槽,接料槽中的洒料由人工清出。这种解决方法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占用人力,生产效率低,工人在运转的上下皮带间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实用新型CN203419521U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在上下皮带间靠近机尾滚筒一侧安装微型皮带机,将机尾滚筒上的粘料刮掉并传送至机尾架以外。但该实用新型仍需人工来清理输送至机尾架一侧的煤泥或洒矸,无法实现自动化清理煤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煤矿皮带机机尾两级螺旋输送自清理装置,能够实现机尾滚筒上附着物的刮除及机尾料筒处抛洒物的承接,且将刮除的附着物自动转运到传送皮带上,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调转方向安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煤矿皮带机机尾两级螺旋输送自清理装置,包括:水平输送机构、竖直输送机构、连接料筒、出料筒、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
水平输送机构包括第一料筒、第一螺旋送料主体,第一料筒水平设置在煤矿皮带机机尾架上,其位于传送皮带的上下皮带之间,第一料筒顶部设有轴向延伸的开口且一端设有第一出料口,开口靠近机尾滚筒的一侧设有从开口端向机尾滚筒延伸的刮灰板,第一料筒端部设有第一轴承支座和第二轴承支座,第一螺旋送料主体位于第一料筒内,其转轴沿第一料筒轴向布置且通过第一轴承支座和第二轴承支座支撑,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第一螺旋送料主体的转轴连接;
竖直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料筒、第二螺旋送料主体,第二料筒竖直设置在传送皮带的一侧且位于第一料筒的第一出料口一端,第二料筒底部设有第一进料口,靠近第一料筒的一侧设有第二出料口,第二料筒顶端设有第三轴承支座和第四轴承支座,第二螺旋送料主体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料筒内,其转轴沿第二料筒轴向布置且通过第三轴承支座和第四轴承支座支撑,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第二螺旋送料主体的转轴连接;
第一料筒的第一出料口与第二料筒的第一进料口通过连接料筒连通,出料筒在第二出料口处与第二料筒连通,出料筒远离第二料筒的一端设有第三出料口,第三出料口位于传送皮带上方。
优选地,第三轴承支座和第四轴承支座均位于第二料筒顶端,第二螺旋送料主体上端通过第三轴承支座和第四轴承支座支撑,下端悬置。
优选地,连接料筒包括与第一料筒连接的第一筒部和与第二料筒连接的第二筒部,第二筒部位于第一筒部上方且与其连通,第一筒部靠近第一料筒一端设有与第一料筒连通的第二进料口,第二筒部顶端设有与第二料筒连通的第四出料口,第二螺旋送料主体下端穿过第二筒部伸入第一筒部内。
优选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料筒远离第二料筒的一端,其输出轴与第一螺旋送料主体的转轴连接,且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地,第一驱动机构采用气动马达。
优选地,第二驱动机构位于第二料筒顶端,其输出轴与第二螺旋送料主体的转轴连接,且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地,第二驱动机构采用气动马达。
优选地,刮灰板所在平面与机尾滚筒在与刮灰板接触处的切平面成35°-45°夹角。
优选地,夹角为40°。
优选地,刮灰板可拆卸固定在第一料筒的开口处。
优选地,第一料筒的开口远离机尾滚筒的一侧设有从开口端伸出的挡灰板。
优选地,挡灰板可拆卸固定在第一料筒的开口处。
优选地,第二出料口位于第三出料口上方。
优选地,出料筒的轴线与垂直料筒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60°-70°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夹角为65°。
优选地,第一轴承支座和第二轴承支座分别位于第一料筒两端,第二轴承支座位于第一出料口处,第二轴承支座采用轮辐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36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菌鸡卵黄复合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新型斗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