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人体感应的地库LED照明灯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8793.2 | 申请日: | 2015-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28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军;张贺飞;李华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昊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体 感应 led 照明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照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人体感应的地库LED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作的进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代步工具,同时车库也成为城市建设特别是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大,一般是建设地下车库的方法解决住房与车库占地的矛盾。
地下车库光线较差,必须长时间的大面积的照明,地下停车场基本上全天24小时照明,为了节省电费只能把“日光灯”减少到50%以上,弄得东一盏,西一盏,南一块和北一块形成了黑暗,还以为耗电高、感到成本高,用户使用不满、意见大,容易造成纠纷。
目前普遍使用“36W荧光灯及40W日光灯”,在无人看守下,24小时常亮下,每天电费1元以上,年盏耗电380元,再加上烧坏灯管、电流或镇流器、调泡共平均年38元,年总成本418元,如在大型车库有500盏灯,这会浪费更多的电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一种基于人体感应的地库LED照明灯具,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地下车库全天照明,浪费电能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灯体和灯体内的控制电路,所述的灯体内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2、照度检测电路、红外传感电路、存储器和LED驱动电路,所述的照度检测电路、红外传感电路均与单片机U2连接,单片机U2与存储器连接,单片机U2还与LED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的单片机U2、照度检测电路、红外传感电路、存储器和LED驱动电路,包括光敏电阻LDR1、红外传感器U1、单片机U2、芯片U3、芯片U4、开关按键K1、开关按键K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20,所述的单片机U2的19引脚连接晶振X1的一端,晶振X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的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18引脚连接晶振X1的另一端,晶振X1的另一端还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9引脚连接电解电容C6的一端,电解电容C6的另一端电源VCC,单片机U2的9引脚还连接开关K的一端,开关K的另一端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9引脚还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9引脚还连接电容C9的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30引脚连接芯片U3的1引脚,单片机U2的2引脚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2引脚还连接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光敏电阻LDR1的另一端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3引脚连接红外传感器U1的白色端,红外传感器U1的白色端还连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电源VCC,红外传感器U1的白色端还连接电容C7的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接电源VCC,红外传感器U1的红色端接电源VCC,红外传感器U1的皮网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17引脚连接芯片U4的22引脚,单片机U2的16引脚连接芯片U4的27引脚,单片机U2的13引脚连接开关按键K2的一端,开关按键K2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12引脚连接开关按键K1的一端,开关按键K1的另一端接地GND,单片机U2的28引脚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GND,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0的正极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27引脚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GND,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26引脚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接电源VCC,单片机U2的25引脚、24引脚、23引脚、22引脚和21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4的2引脚、23引脚、21引脚、24引脚和25引脚,单片机U2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3的3引脚、4引脚、7引脚、8引脚、13银家、14引脚、17引脚和18引脚,单片机U2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还分别连接芯片U4的11引脚、12引脚、13引脚、15引脚、16引脚、17引脚、18引脚和19引脚,芯片U3的1引脚接地GND,芯片U3的2引脚、5引脚、6引脚、9引脚、12引脚、15引脚、16引脚和19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4的10引脚、9引脚、8引脚、7引脚、6引脚、5引脚、4引脚和3引脚,芯片U4的20引脚接地GND,芯片U4的26引脚接电源VC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昊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昊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8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